东汉末年,三国格局还远远没有形成之时,胸怀大志的刘备苦于实力不足,经常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

为了能够快速强大起来与劲敌抗衡,刘备于是以三顾茅庐的低姿态邀请诸葛亮出山,从此得到诸葛亮的全力辅佐,实力得到极大增强,终于成功地与东吴、曹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历史上,有不少人都受益于礼贤下士,最终才能够成就大业。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就是专门阐述以谦下态度处世的章节,读懂自然受益。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原文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本章在《道藏·道德真经》中的标题是“后己章第六十六”,表达了谦下处世的态度与方法。

基本释义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比河流湖泊更广阔渊深,是因为它处于地势最低处,是水最终的归向,所以海纳百川,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终成大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道德经》中,“水”最接近于大道,前面第8章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讲的就是水往低处走,总是处于最低下的地方,和大道的品性最接近。

大道如此,其实世间的人情也莫不如此,所以文中给出了最合适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所以具备高深道德的人,如果想成为被人拥戴的领袖,就要有谦卑、柔和的态度;想要很好地引领人民,就要把个人利益放在众人之后。

并非只有古代道理如此,现代人也有这样的意识。

为了纪念鲁迅,臧克家曾经写过一首诗《有的人》,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易于理解;有褒有贬,态度十分鲜明。

诗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