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颜聊文史

俊颜聊文史

网易号

关注
182粉丝
1关注
198被推荐
IP属地:北京

13枚勋章

讲述过往人物,让历史更有趣

  • 她是宋仁宗的第一任皇后,为什么被废,结局如何?
    人们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是偏偏有人喜欢断家务事,还生生拆散了别人的一桩姻缘。 被拆散的这一对夫妻不是别人,正是年轻的宋仁宗和郭皇后。 一、太后看中的皇后 郭皇后比宋仁宗小两岁,是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孙女。 1024年,郭氏和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一起参加选秀。张氏貌美,宋仁宗一见钟情,想立她为皇后。 可是,太后刘娥却不喜欢张氏,她认为郭氏才是皇后的最佳人选。 于是,凡事都喜欢做主的刘太后甚至都没和宋仁宗商量,直接下旨册封郭氏为皇后,张氏被封为才人。 虽然被横刀夺爱,但是宋仁宗却不敢有任何不满的表示,因为除了后宫的家务事,前朝国事的决定大权也牢牢掌握在刘太后手中,他这位少年天子的话没几个人当真。 二、身边的监视 虽然贵为天子,却不能名正言顺地娶喜欢的女子,宋仁宗的心情十分郁闷。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更郁闷的事情还在后头。 郭皇后很快就发现宋仁宗不喜欢自己,对她态度十分疏远,于是她就仗着刘太后给她撑腰,对宋仁宗实施严密监视,不给他亲近其他妃嫔的机会。 那段时间,宋仁宗既要应对手握大权的太后,还有想办法应付严密控制自己自由的皇后,可谓苦不堪言。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将近9年时间。 三、得偿所愿又如何 1033年三月,刘太后去世,宋仁宗得以亲政,他有了大胆选择妃嫔的权利,经常陪伴在他身边的就是尚氏、杨氏二位美人。 郭皇后已经习惯了随时掌握宋仁宗的动态,更习惯掌控后宫的局势,眼看形势失控,她按捺不住心中的嫉妒与不满,多次对尚美人和杨美人破口大骂。 尚美人正风光无两,她怎么能忍得了郭皇后的辱骂?于是就找机会在宋仁宗面前诉说委屈和不满。 结果,一出后宫闹剧隆重上演。 郭皇后恰好听到了尚美人在宋仁宗面前告状,她本来就又气又怒,见此情形立刻冲上去要掌掴尚美人。 看到美人被打,宋仁宗挺身而出,上前援救。结果,郭皇后那一巴掌结结实实地打在了宋仁宗的脖子上。 宋仁宗脾气再好,也不能容忍别人打自己,更何况那个人他早就看着不爽,当即大怒,直接把宰相吕夷简召来,商议对郭皇后的处理意见。 四、如此结局 患难才能见真情,郭皇后也是落到被人处置的地步才知道自己人缘有多差。 吕夷简很清楚,之前自己被罢相完全是郭皇后挑拨的结果,他一直怀恨在心,复任后就伺机报复。 所以,当宋仁宗把自己被打的“伤处”让吕夷简察看,并气呼呼地嚷着要废后的时候,吕夷简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废后这事从古代就有啊!” 一个是早就看郭皇后不爽的当今圣上,一个是执掌大权的宰相,两个人一拍即合,郭皇后当即被废为净妃,被发往长乐宫居住。 为郭皇后求情的大臣也不是没有,比如耿直敢谏的范仲淹、中丞孔道辅等十几位大臣,他们跪在殿外恳求:“皇后没有过错,不能废啊!” 可是,在盛怒的宋仁宗和有心报复的宰相面前,这些人的求情根本没用,反倒都迎来了或贬谪或受罚的命运。 五、思念无效 宋仁宗在盛怒之下废掉了郭皇后,可是随着时间过去,他开始怀念两个人共同度过的青春岁月,于是派人前去问候,还送去表达思念的深情诗句。 郭皇后很快就送回了和诗,词句哀婉,让宋仁宗不由为之心动。 宋仁宗想秘密召见郭皇后,郭皇后却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您想召见我,需要当着百官重新册封我为皇后才行。” 这是符合礼法的要求,还是对深情的挑衅?没有人能真切分析郭皇后此时的感受和心情,不过从她之前派人监视宋仁宗的举动来看,这人可能喜欢钻牛角尖,或者还有轻微的强迫症。 其实,早在郭皇后被废后不久,宋仁宗就已经又册封了一位新皇后。无论是否有真情,只要有这位新人在侧,如果宋仁宗重新册封以前的废后,无论于情理还是于礼法,显然都不合适,所以两个人暗中商议的这件事只能作罢。 结局 以前,郭皇后天天在宋仁宗面前晃、甚至派人对他实施严密监视的时候,他觉得她那样可恶。现在,她离开自己身边,对于他来说却成为思念而不可得的存在。 贵为天子又能怎样呢,无论是感情还是权利,他能独立做主的事情实在不多。 1035年,郭皇后身体有些不舒服,宋仁宗派身边信任的宦官阎文应带医生前去诊治。结果,几天之后,郭皇后突然病重去世。 很多人都说是阎文应下毒,可是没有人能找到确凿的证据,这件事同样只能不了了之。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煮酒论史
  • 郝大通热心不减当年,鼓动邱处机和他一起前去登州府降妖
    1天前
  • 《道德经》其实很实用第68章:遵循大道,成功的关键

    付费
    2024-06-13
    图片
    《道德经》其实很实用
    进入专栏
  • 郝大通和乞丐的对话,一个看透一切,一个事事在意
    2024-06-12
  • “这样做不合规矩!”
    1029年冬至,宋仁宗想带领文武大臣朝拜刘太后,以此为太后祝寿。 没想到,宋仁宗的这个安排刚一提出,马上就受到范仲淹的出面阻止。 范仲淹劝谏说道:“孝顺母亲是好事,您在后宫按家人规矩行礼就可以了,可是您却想带领百官一起给太后贺寿,让太后面南而坐接受朝拜,这样做不合规矩!” 当时,范仲淹被调入京城不久,担任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秘阁校理”,官职并不高,但是他一向喜欢谈论天下事,所以听到宋仁宗的安排后,认为这样不合适,所以不顾官职低微,当即提出反对意见。 提了反对意见还不够,范仲淹竟然还上书刘太后,要求刘太后还政于宋仁宗,不应再把持朝政。 从宋仁宗13岁即位开始,刘娥刘太后就代行处理军国事务,到1029年已经长达7年时间。 刘太后手握大权,手段凌厉,早在宋真宗时就贬谪了宰相寇准、丁谓等人,杀伐决断远远胜过宋真宗本人,更不用说年少的宋仁宗。 正因为刘太后出手狠辣,不讲情面,所以朝中大臣都对她怀有畏惧之心,可是偏偏刚回京城不久的范仲淹没把这当回事,胆大包天地直接反对宋仁宗对刘太后的尊崇。 举荐范仲淹到京城任职的正是晏殊,当他听说范仲淹的举动之后,吓得连忙给范仲淹写信,批评他行事过于鲁莽轻率,担心他不仅会影响仕途发展,还很有可能会连累到自己。 对于伯乐的批评与劝告,范仲淹仍然不当回事,他表示只要是有益于朝廷社稷的事,自己一定会秉公直言,绝不会放任不管。 这只是范仲淹仕途生涯中非常普遍的一次直言进谏,为官近30年,为了矫正时弊、利于民生,他没少做这样的事。 有一次,为了提醒宋仁宗注重节俭、戒除宫廷奢靡之风,范仲淹赈灾结束回京城时,竟然给宋仁宗带回了一把灾民充饥的野草! 这实在是千百年来无数大臣想都不敢想、更不敢做的事。 范仲淹不怕惹恼宋仁宗和刘太后,正是因为他心怀天下事。正像他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孜孜以求的是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 《道德经》第67章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从胸怀、气度以及境界来讲,能够与之相辉映的,或许只有范仲淹这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同一章节的“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因为用词简约,略显晦涩难懂,如果联系范仲淹的所作所为,这些词句就显得格外生动好懂。 经典中的大道理,从来都不是苍白的说教,结合时间长河中那些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就会发现,很多人都在用他们一生的时光去印证经典之言。 专栏《道德经其实很实用》第67章,讲述更多范仲淹故事,用经典理论做出更详尽解读。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网易号
    网页链接
    历史文化爱好者联盟
  • 师兄弟重逢,郝大通都有什么奇特经历?他对邱处机一一道来
    2024-06-11
  • 兄弟二人协商,哥哥答应了邱处机的请求,滨都宫得以建成
    2024-06-10
  • 《道德经》其实很实用第67章:经典五千言,他用一生时光去印证

    付费
    2024-06-09
    图片
    《道德经》其实很实用
    进入专栏
  • 《道德经》中的“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
    “无为”是《道德经》中经常提到的概念,也是引起人们疑惑最多的一个。 有人说“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那到底是不是这样? 经典中的第一个“无为”出现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里的圣人,就是指具备高深道德、做事循道而行的人。 圣人了解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所以他做事就会遵循规律,不会违背客观规律胡作非为。 在教化方面,圣人实施不言之教,不会随便说话,给别人不切实际的指导,而是注重身体力行,让他人在自然而然的跟随中自我成就。 所以这里的“无为”没有什么都不做的意思,而是尊重并遵循规律,不违背客观规律胡作非为。 第二个“无为”出现在第三章: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第三章的主旨是安民,仍然是从圣人之治的角度阐释,如何降低人过多欲望,使心境平和安定。 联系前面内容,这句话的大意就是:让人们保持心智淳朴,对外界没有过多欲求,有这样的大环境在,那些有意玩弄机巧的人就会没有用武之地。达到这样没人胡作非为的状态,保持民风淳朴,从而实现大治。 可见,这里的“无为”和第二章相似,都是不违背规律胡作非为。 第三个“无为”出现在第十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第十章的主旨在于讲述修真养性之道,和养生密切相关。 爱民治国,听起来好像与养生无关,但是联系前后文,就会发现真理解为“人民”和“国家”反倒不恰当。 如果从养生角度解释,将“民”理解为身中精气,“国”指整个躯体,前后更为一致。这个解释在清代道学大师黄元吉所著《道德经注释》中可以找到依据。 这句话的大意是:爱惜身中精气,使身体强健,从自然无为入手。 怎样的自然无为呢?内心清静,没有过多杂念,使身心平和,不为外物所扰。 关于清静无为的论述,很多道家经典中都有提及,比如《清静经》中就有:“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要论述“清静”这个问题可以很复杂,但是要做到却很简单:清静无为,身心安定。 从这三章内容中出现的“无为”来看,并没有什么都不做的意思,而是尊重规律,循道而行。后面章节多次出现“无为”,但是大意与此并不相悖。 《道德经》语言简洁优美,内蕴丰富深刻,读懂它不仅有益身心,对于我们为人处世也很有帮助。 专栏《道德经其实很实用》,结合生动的历史故事,阐释经典中道理,生动好懂更有趣,欢迎点击阅读。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网易号
    网页链接
    历史文化爱好者联盟
  • 邱处机少年离家,他的家人有什么想法?他哥哥的话经典有代表性
    2024-06-07
    6跟贴
  • “天才少年”的自救之路。
    他3岁开始读书,6岁读完《论语》、《孟子》等四书,12岁学做诗文。在人们眼里,这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天资聪颖,前途一片大好。 可是,这位“天才少年”15岁的时候,身体突然极度虚弱,被诊断为“童子痨”,医生说无药可治,并断言他活不过当年。 为了能够活下去,少年只好停止那些极度用功的学习,开始学习医学理论,希望从医学典籍中找到救治方法。 可惜,三年自修,他苦苦追寻,找到的疗法却只能救治普通病症,对自己根本无济于事。 三年时间,少年长成青年,在漫长的探索寻找过程中屡屡失望,难免心灰意冷,渐至绝望。 一个偶然机会,他突然在一部古医书中看到一个古老的“仙学修养法”,方法简单易学,他顿时来了兴趣,于是开始尝试练习。 刚开始,这种修养法好像没有多大效用,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选择,练习又简单,所以他只能坚持练习下去。 没想到,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修养法渐渐显出效用,青年的身体竟然逐渐好转。 在他渴望自救的过程中,他的哥哥因为勤学过度而英年早逝,当时不过三十几岁。 受到亲人去世的刺激,他知道不能终止寻找,于是在修习之余多方面参考相关典籍,不断地到处向人求教。 九华山的高僧、天童山的头陀,茅山、武当山、崂山的高道等等,无一不在他的求教之列。 最后,他在上海白云观找到了一部明朝流传下来的《道藏》。 此时,他已经32岁了,在漫长的寻找过程中,身体逐渐好转,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研究和工作。 为了寻找更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他耗时3年,读完了那部合计5480卷的《道藏》。 这位坚持探索不止的“天才少年”就是陈撄宁,道教协会创立者之一,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 因为保养得法,陈撄宁的身体逐渐康健,他不断用学习总结的修养方法帮助更多的人,《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即是他的第一部仙学专著。 1957年4月,陈撄宁已经77岁高龄,因为他在仙道修养方面的影响,深受人们敬重,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一直到八十多岁,陈撄一直坚持工作,他精神矍铄,好像不知疲倦,丝毫没有年少时的痨病影响。 陈撄宁的著作篇幅不长,既有道家思想、人物研究,也有对经典的注释与阐发,以及与读者的书信往来等,现在都被汇编在《中华仙学养生全书》、《道教与养生》等书中,书中尤其针对养生法有十分系统的总结与陈述。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历史文化爱好者联盟
  • 离家30年后,邱处机终于回到家中,见到亲人,情形如何?
    2024-06-06
    3跟贴
  • 我就是当年的邱哥儿!邱处机回答道,眼泪不由悄然落下
    2024-06-05
    5跟贴
  • 他是一代明君,无辜被囚,写下一部奇书流传后世。
    “我们拼命争夺,人家却互相谦让!现在我们还想让人家给我们评理,那不是自取其辱吗?” 虞、芮两地的使者来到西岐,看到当地人们彬彬有礼的表现后这样说道。 虞地和芮地的人经常发生纠纷,为此他们争论了很长时间,可是始终没能做出决断,所以专门赶往西岐,想请西伯侯姬昌为他们评评理。 结果,两地使者来到西岐之后,沿途看到人们彬彬有礼,互相谦让,即使田间耕种的农民也不会因为地界问题发生冲突。 看到这种情景,使者们都很羞愧,于是说了前面一番话,然后他们没有继续去求见姬昌,而是彼此谦让一番后各自原路返回。 此时,西岐还只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因为姬昌待人谦逊诚恳,尊老爱幼,威望很高,所以吸引了很多人才前去投奔,都愿意为西岐的发展效力。 虞、芮两地使者的经历传扬出去以后,各地诸侯更将姬昌视为楷模,一旦有什么纠纷都愿意找他去决断。 没想到,这竟然给姬昌带来了牢狱之灾。 商纣王的名将崇侯虎了解到西岐的这些情况后,马上在纣王面前打小报告:“西伯侯姬昌积善累德,诸侯都愿意和他交好,他们肯定会对您不利!” 纣王一听,马上下令把姬昌囚禁在羑里,不准他见任何人。 从西岐到羑里有千里之遥,囚禁之地更是黑暗幽深,条件极其简陋。按照《史记》记载,这是姬昌去世前10年的事,姬昌享寿97岁,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姬昌的年龄是87岁左右。 一位耄耋老人,经过长途跋涉从故乡来到异地,又突然从尊贵的王侯沦为阶下囚,身处肮脏、幽暗的牢狱之中,很难想象他的身心遭受了多么惨痛的折磨。 可是,姬昌非但没有被厄境击垮,他反倒利用这段没人打扰的清静时光,潜心推演易理,将原来的八卦演绎为六十四卦,形成了完善的卦辞、爻辞,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周易》一书,它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对我国的哲学思想产生很大影响。 拥有强大内心的姬昌很快被营救出狱,他利用商纣王赐给他的弓箭斧钺,征伐不归顺的诸侯,解除西北各方的后顾之忧,为后来儿子姬发伐纣、建立周朝奠定了基础。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历史文化爱好者联盟
  • 《道德经》第66章:由弱变强的秘密,老子的无上智慧

    付费
    2024-06-05
    图片
    《道德经》其实很实用
    进入专栏
  • 《道德经》中很重要的一句话。
    《道德经》第四章描述大道本质,其中有一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很有名,大意是,为人处世不应该过分显露锋芒,以避免引起无谓的纷争;应该含光敛华,看起来和周边环境和谐融洽,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但凡有才能的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发挥的机会,以能够脱颖而出,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赏识。 才能当然应该充分发挥,但是为人却宜谦和,功成不居、和光同尘,是经典中比较提倡的作法。 历史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朝同时期的两个人:名将郭子仪和大诗人李白。 郭子仪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郡王,可是他仍然待人谦卑,从不居功自傲,因此成为历史名将中结局很好的一位。 李白的诗才得到人们的高度赞赏,唐玄宗因此让他供奉翰林。可是李白仍然不知道收敛锋芒,常常喝酒误事,还使唤唐玄宗身边的权宦高力士为自己脱靴。 结果,李白很快就被唐玄宗斥退,失去了这个他等待了七、八年的机会。 一时的傲然风骨,固然可以被人们作为笑谈,但是个人失去的,却是更多发挥才能的机会。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历史文化爱好者联盟
  • 他是唐朝名将,只因做到这一点,结局很美好。
    郭子仪是唐朝名将,因为功勋卓著,他被封为汾阳郡王。 被封为王的郭子仪有两个十分奇怪的行为:一个是,他王府的大门任人随便出入,不管对方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是身份尊贵的王公贵族。 第二个奇怪之处,郭子仪麾下将领很多,每当这些人被派去外地镇守,前来辞行的时候,郭子仪总是让自己的妻子和爱女亲手端着脸盆和毛巾,为对方端水服侍,就好像她们是王府的奴仆一样。 郭子仪子孙众多,对于老王爷这么奇怪的举动,这些年轻人都非常不理解,同时他们的生活每天都曝光在他人视线之内,让他们也觉得很难接受,于是纷纷劝阻郭子仪,可是郭子仪根本不听。 看到郭子仪固执己见,他这些晚辈难受得直流眼泪,苦口婆心地劝告说:“您功劳大,地位高,为什么不自己尊重自己呢?不管对方是市井平民还是王侯公卿,您都让他们随便出入府邸,这怎么行呢!” 对于孩子们的苦心劝告,郭子仪反倒笑了,他回答道:“你们不懂其中奥妙!现在正因为我官高爵显,能够随时听命于我的人很多,所以招来很多嫉妒的眼光。如果我深门闭户,不让别人看到府里情形如何,一旦有人诬陷我有不臣之心,只怕朝廷内外大家都会相信。到那时候,恐怕我们郭家九族都保不住!所以不如现在大门洞开,让别有用心的人都看个清楚,这样他们想诬陷也找不到可以施展的地方!” 听到郭子仪这样富有预见性的话,他那些晚辈们都十分佩服。 晚年的郭子仪之所以有这样的高见,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他早年功高时受到构陷的经历: 755年安史之乱时,郭子仪率军讨伐立下大功,被提升为元帅。 结果,宦官鱼朝恩害怕郭子仪功高难治,于是在唐肃宗面前进谗言,郭子仪的职位很快被人替代,郭子仪被召回京城闲居。 唐代宗时,身居要职的郭子仪再次被人中伤,官职被免,被派去担任唐肃宗山陵使,负责唐肃宗的丧葬事宜。 屡立战功,又屡次被人诬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郭子仪必须学会自保。于是,就出现了王府随便别人出入的场景。 《道德经》第四章中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描述的正是大道之运用。 郭子仪熟知范蠡、张良的故事,更懂得道家“功成身退”、“和光同尘”的道理,他知道自己功高盖主,所以总是主动申请降低官职,居家方面则降低姿态,让尊贵的汾阳王府看起来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正因为郭子仪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所以历代名将中,他是结局最好的一位,不仅福禄寿全,得以善终,他的子孙荣贵也得以保全。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历史文化爱好者联盟
  • 平凡而忙碌的事务是否重要?忙中偷闲,少年终有所参悟
    2024-06-04
    3跟贴
  • 被人们视为无价之宝的和氏璧,刚面世时只是一块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石头。
    因为发现并向楚王进献“美玉”的卞和,也因为美玉深藏于石头之中、不易被人发现而被人定为欺骗,先后两次遭受“刖”刑,度过了漫长而又折磨的几十年时光。 可是,一旦美玉被从石头中发掘而出,和氏璧马上成为各诸侯君主争夺的对象。 由此可见,一个物品的所谓“价值”也并非来自它本身,而更多的是来自人的定义。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道德经》第三章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就显得格外冷静而睿智。 如果我们能够悟透这一点,减少对那些所谓“高价值”物品的欲求与渴望,想必内心也会因此更安宁和自在。 读经典的意义也不外乎如此吧?其实字词的理解终究有限和片面,能够深刻了解经典真意,并以此来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行为才最重要。 安静地读一本书,就仿佛与古人坐而论道,然后才可以起而行之。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网易号
    网页链接
    历史文化爱好者联盟
  • 看到人气飙升,邱处机提出一个想法,陆法静欣然同意
    2024-06-03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