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电动化正在加速进行中。

近日,中国首型、全球最大的两艘740TEU纯电动敞口集装箱船设计建造合同正式签约。这标志着中国沿海集装箱船运营将进入零排放、纯电动时代,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电动船舶签约、吉水。据研究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预计,到2024年全球电动船舶市场的规模将达到7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1.82亿元)。

乘着船舶电动化的东风,电池厂商们开始竞逐新的“掘金地”。

炙手可热的“船票”

炙手可热的“船票”

国内最早进入电动船舶领域的是亿纬锂能。早在2016年,亿纬锂能的船用动力电池就获得了中国船级社(CCS)认证。在数年中,亿纬锂能创造了多项行业记录,2024年2月首航的“珠江翡翠”号也成为广州珠江夜游最大的纯电动力游船。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亿纬锂能累计装船量高达1000艘,全国有超过50%的电动船舶配套亿纬锂能电芯,累计出货规模超过200MWh。

作为国内锂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在2018年正式进入电动船舶市场,并于2022年11月成立全资子公司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研发海洋船舶领域产品。目前全球有500多艘已投用的新能源船舶搭载宁德时代电池。

新势力们也在发力电动船舶领域。2024年4月26日,搭载楚能新能源动力电池模组的全国首艘3000吨级“油改电”货船——“川川长江001号”顺利吉水。该船具备“完全电动化”、“完全自动化”两大特色,搭载了楚能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组供电系统,可满足船舶单次往返约300km的航行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目前中国船级社已向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楚能新能源、瑞浦兰钧等三十家余电池企业发放了锂电池相关产品型式认可证书,认证范围覆盖从电芯到PACK产品全流程。电动船舶已然成为新风口。

防患于未“燃”

防患于未“燃”

据研究机构EVTank预计,中国电动船舶的保有量在2025年将达到1520艘,2030年将超过1万艘。与电动汽车类似,电动船的蓬勃发展也需要高安全性与可靠性的保证。

一般来说,船用储能电池组容量可达2000kWh以上,而由中远海运研发建造的“中远海运绿水01”和“中远海运绿水02”,其储电能力可达5.76万度,相当于近千辆电动车的电池容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容量电池堆积可以缓解续航焦虑,但由此产生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且因船舶在水上航行时乘员逃生困难,这对电池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在船舶建造方面我国制定了《纯电池动力船舶检验指南》《混合动力船舶检验指南》《内河绿色船舶规范》等重要规范,从电池系统、防火与探火灭火、脱险等方面作出了规范和要求。

而电池厂家们也在主动寻求产品安全性的提升。2023年12月5日,楚能新能源行业首创的“船用锂电池火灾防控装置”获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证书。该防控装置专注于船用电池的“浸默”安全解决方案,该方案可实现PACK级消防,精准防控、有效抑制、最低成本解决电池热失控问题,全面提升电动船舶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成本也是限制电动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电动船商业化应用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电动船初期投资成本远高于传统船舶”,业内人士分析称。而且船舶寿命远超电池寿命,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电池进行更换,加上前期增设的电池管理系统等,导致电动船初始建造成本比传统燃油船高近一倍,电池成本约占整船费用的一半以上。此外,充换电站的初始投资较高,加之当前箱式电池的周转率较低,换电站商业模式还不成熟,因此短期难以实现盈利,企业运营门槛高。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动船舶锂电化渗透率仅为5.98%。

不过,随着原材料价格下降及市场竞争愈加充分,锂电池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船舶电动化趋势已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