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一个国家的力量源泉。刚刚召开的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对外交流交往,加快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进程中,如何充分挖掘特色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特色,让文化成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正成为新时代的又一新课题。

悠悠文脉绵延不绝。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段文明都是其中的一朵浪花,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这些印记汇聚成了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仅是时间的见证,更是智慧的结晶。既保护传承又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化遗产不只包括物质形态的文物,也涵盖非物质形态的表演艺术、民俗、礼仪、节庆、国学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洛带古镇 | 冯腊 摄

浓缩着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制度。每一幅书画、每一座古建筑、每一首诗曲,不仅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底蕴。四川三星堆、金沙等文化遗址的发掘,让人感叹在距今四千多年时间里,当青铜时代的风吹过成都平原这片沧桑的土地,金乌栖息于通天神树,“三星伴月”如何熠熠生辉,留下古蜀文明深刻印记。不论是安阳殷墟的甲骨文,还是刻有“宅兹中国”的西周何尊,匠人将千年历史雕刻进龟甲兽骨、祭祀器物,更将崇礼尚义的中华文明刻进中华人民的基因里。

承载着集体共同的民族记忆。“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字正腔圆、清丽婉转的六百年昆曲,唱念做打、活灵活现的皮影戏,刻写着深厚历史印记和文化内涵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万里长城、敦煌莫高窟……无论田野乡间,还是通都大邑,每一处文化遗产,珍藏的都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这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共同体、镌刻在我们灵魂深处的基因序列,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中找到集体意识的接续。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不忘记祖先曾经来过的路。

连接着中华文明的过去与未来。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的深处有余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文化遗产是连接古文明与新时代的桥梁,透过历史微光,我们得以窥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符号如何演化为文字,部落如何壮大为国家,我们的祖先如何“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脉,顺着历史的光亮前行,能照见多远的过去,就能预见多远的未来。只有在与祖先对话、与文明邂逅的过程中,从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关怀中,每一个个体才能深刻地确认自我存在,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千年古驿,历史遗存灿若星辰。汉置邮亭,唐设驿传,元改站赤,明曰驿站,始称龙泉驿,并沿袭至今。作为全国唯一以“驿”命名的行政区,从古驿走来,驿脉相传,这里不但汇集了东大路上繁荣商旅文化,还留下了传承千年的历史印记。

多元开放之城,历史遗存悠久厚重。成渝古驿道东大路旁,北周文王碑是长江流域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南北朝碑刻。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叙述西魏实际执政者、北周政权奠基人宇文泰生平业绩,北周代魏史事,以及西蜀立碑缘起等,历史价值极高。“北有十三陵,南有蜀王陵”,坐落龙泉驿十陵街道的明蜀王陵被誉为“最精美地下宮殿”,其精美石刻的墓室及工艺精湛的陶俑等出土文物,为研究明初亲王陵墓制度、仪仗制度、明初衣冠制度以及古代建筑史、雕刻艺术史提供了珍贵资料。历史遗存星罗棋布、串珠成链,绘就出一幅生动的历史文化长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周文王碑 资料图

文化包容之城,非遗文化绚丽光彩。寻觅龙泉驿历史,随处可见斑斓、凝重的文化印痕,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富而灿烂。“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洛带古镇拥有客家婚俗、客家龙舞、客家水龙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洛带的客家龙舞以“刘家龙”最负盛名,刘家龙舞直接从中国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家族内部传承,且一直没有中断,因此,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放眼龙泉驿全域,从“指尖上”柏合草编到“舌尖上”伤心凉粉,从民间文学“石经寺的传说”到传统音乐“东大路驿夫号子”,从宋代点茶到永田陶埙……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家水龙节 资料图

守正创新之城,文化遗产历久弥新。文以载道,千百年来,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博大深远的文化历史见证。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古籍修复师拆线、配纸、调浆糊、托裱……用指尖修补历史伤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龙泉山上,八旬老人肖太发因一句承诺守护“国宝”北周文王碑五十多年,从一个毛头小伙直至满头白发,无论环境如何改变,他始终“不离不弃”。既要用心保护,更好创新传承,只有为文化赋能,才能拂去历史尘埃,让文化重新“活起来”。近年来,龙泉驿区持续加强区域古驿、客家、桃花、汽车、大运等文化名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梵木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新见书山、驿马河公园等网红打卡地持续出圈……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展现创新的力量。

一街、一巷、一砖、一瓦,沉淀着历史的记忆,折射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我们才能把根留住、赢得未来。那么,我们到底能为文化遗产保护做些什么?

以敬畏之心守护千年文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自工业时代以来,人类的现代性实践对思想观念进行“祛魅”所导致的价值世界的解构,以及工具理性的泛滥让文化传统越来越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各类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是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见证与象征。敬畏之心是一种信仰,因“敬”而效仿,因“畏”而上进,只有对民族文化传统怀有敬畏之心,才能在文化的时代传承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增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既要摸清家底、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还要教育引导公众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这样才能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格局。

以文化创意活化遗产内涵。考古人员、文物工作者、文化遗产从业者要借助一切可能的平台、渠道和方式,让文化遗产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这些年来,从获得观众好评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热播,到创意视频“文物戏精大会”刷屏、《故宫日历》等文创产品热销,无一不是通过文化创意活化文化遗产内涵的生动案例。可以说,文化创意不仅是活化文化遗产内涵、激活其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面对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资源,龙泉驿可依托龙泉湖大坝、洪安火车站等为代表的现代工业遗址,融入以蜀巴古道为代表的古驿文化,以桃花故里景区为代表的桃花文化,培育以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为载体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可以立足洛带古镇文博聚集区资源优势,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构建文创开发、品牌营销、IP授权等核心产业链,推动文化价值传播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泉驿桃花 资料图

以公众参与带动全民保护。长期以来,龙泉驿推行自上而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及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工作人员成为主力军,民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还未充分发挥。但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通过文化创意、公众参与、文创开发等多种方式提高公众参与感,让公众摒弃“是政府之事”的保护思维,加快健全公众高参与度的保护利用体系是当务之急。

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地之宝、一省之名、一国之盛,更是全世界的遗产、全人类的瑰宝。“文化遗产保护、你我共参与”,这不仅是呼吁,更应是行动共识。当我们真正让行动成为习惯、让保护成为常态,文化遗产保护的“星星之火”,便能形成守护华夏文明的“燎原之势”。

主编:白龙祥

副主编:邓晴风

责任编辑:李娜 席瑶

编辑:杨雪霜

记者: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