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远程操刀“量子手术”的“妙手S”手术机器人、首次突破ROV耐高压的深海3500米悬浮作业机器人、提供物流全系统应用解决方案的新北洋正棋机器人……截至目前,我市聚集了20余家机器人产业相关企业,他们以创新为刃,在不同领域各显身手,不断涌现出技术创新亮点。

据了解,我市已形成医疗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两大优势领域。其中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今年1至4月营收同比增长113.14%,全年订单饱满,产品广泛应用于上海、济南乃至海外市场。

走进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正利用数据监控,确保即将出厂的800马力深海机器人达到最优状态。同时,在正加速建设的初村镇厂区内,一款智能消防机器人处于调试阶段,后续还有更多创新产品进入市场。

在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智真海洋科技(威海)有限公司最新一代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正经历严格的功能验证。这款机器人凭借智能导航、深度控制及自适应清洗路径规划等功能,极大提高了复杂环境下的清洁效率,展现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力。

我市“1+4+N”创新平台体系为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合作的“深蓝一号”水下清理机器人,采用空化射流技术,实现了更高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此外,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孵化的威海天帆智能科技,无人艇技术国际领先,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助推我市在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为促进机器人产业进一步发展,我市出台《威海市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办法》《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暨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多维度支持企业智能制造,加速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应用。

“我们将继续聚焦机器人产业细分领域,吸引电子、医疗、水下作业、海洋食品等行业的领军企业,构建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依托“1+4+N”创新平台体系,加强与驻地高校的深度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推动我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记者 王彦博 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