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人文交流受阻是不争的事实。不少赴美的中国学生和访问学者受到无端滋扰,有些人甚至在机场被撤销签证、不得入境。美国国务院至今没有取消赴中国的旅行警告,导致很多美国家长担心孩子会在中国被“非法拘禁”。据称,不少美国高校不鼓励学生选择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如果美国学生非要去中国,需要向学校以及相关的资助机构提交特别详尽的说明。据称美国在华留学生仅有700余人。过去,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员来华参会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现在却需要进行严格的报批或报备程序,很多学者因为担心来华会产生后续的麻烦,影响其在美国国内申请科研资助,故而选择对中国“惧而远之”“忧而远之”。皮尤中心今年5月公布的民调数据显示,81%的美国受访者对中国持有负面看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美国群体对中国是“厌而远之”,他们大多对华持极端强硬的态度,对来华访问、与中国人接触完全没有兴趣,坚信“红色中国”是所谓“自由世界”的敌人。一些极右翼势力大肆塑造美国普通民众的对华认知,而对中国态度越发负面的美国民众又会反向塑造美国政客,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极右翼推动的对华负面认知还与种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相关。特拉华大学政治学者戴维·埃伯纳和弗拉基米尔·梅迪尼察发现,表达出更高程度种族仇恨的美国白人更有可能将中国视为军事威胁。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彼得·贝纳特认为,曾在历史上宣扬反共狂热和阴谋论的宗教背景组织约翰·博齐协会(The John Birch Society)是当下右翼民粹主义的预演,当前美国白人福音派对中国持有最大敌意,很多共和党选民不仅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美国实力的威胁,还认为这是对白人基督教权力的威胁。

加强人文交流是避免中美走向更激烈对抗的必要条件,但这不能只是靠政府的力量,也不应是“一厢情愿”。关键在于如何解决阻碍中美人文交流的深层次挑战。如果很多美国人相信“中国崛起到顶”或是“中美必有一战”,他们可能会对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失去兴趣。追求商业和经济利益、促进信息和价值观的流动,是过去几百年来美国对华交往的两大驱动力。对华交往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这其中势必会有利益权衡,需要促使美方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前景。此外,美国不是铁板一块,不宜把对中国有不满、有批评的人士等同于“反华”势力或是极端鹰派。中国方面近期重点针对美国的商业界、战略界的人士加大交往力度,但是似还缺乏对美国文化界人士的重视,需要想办法与一些美国作家、媒体记者和评论员展开“再接触”。自信的中国应有不畏惧刁钻问题、质疑不满的勇气,在“讲成就”之外要更加善于“讲问题”,这样有助于提升话语的针对性和可信度,在对外交往和国际传播中实现高质量的“信息供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疑,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大方向难以逆转,改变某些美国势力的对华认知也非易事。想要让中美人文交流正常化,或需“三少三多”:少一些政府主导,多一些社会活力;少一些刻意为之,多一些水到渠成;少一些过度敏感,多一些推陈出新。

(作者赵明昊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转自6月8日“海外看世界”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