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察很多人用AI的心态,充满着自我矛盾。

喂给AI一个问题,马上一脸鄙视看着AI的回复,就这?还不如我写的呢。

然而一边吐槽,一边又把AI的回复复制下来,随便改改,就作为自己的工作交给别人,好像也能在别人怀疑的眼神(是AI帮你写的吧?)里蒙混过关。

没办法,AI实在是太快了,今天的职场人都似乎恍然大悟:

卷自己不如卷AI,放过自己天下太平

也有人忧心忡忡,这样下去AI不是让人变得越来越笨了吗?

人类啊,你们要学会提问啊!

但很多人疑惑,我问了啊,遇事不决问百度,百度不行问AI,AI答完更迷糊啊。

提不出一个好问题的人,总是在寻找一个更聪明的AI路上

问题不是出在AI啊,是问对问题啊!

读完北京师范大学博导喻国明老师的新书,我突然理解了普通人提问的三大弊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明明是AI擅长替人创造初稿,却总指望AI帮我把活干完!

喻老师在新书《生成式AI与新质内容生产力》提出一个很深刻的洞察,AI现在还不具备人的完整智能,但是它已经可以接管过去我们认为是人的智能才能完成的工作,所以我们可以让AI接管这部分工作,高效率帮我们完成初稿,让人去做需要直觉、具身、突现、非理性的智能思考。

你不能指望对AI说:帮我写一份能融资1000万的商业计划书!

但你可以让AI帮你:请按照如下大纲,针对某个行业的某个产品,我的产品有如下卖点1、2、3,你帮我先完成一份商业计划书需要的市场分析报告。

喻老师还特别提出,要学会连续追问,别总指望搞个大的,真有本事,你回头看看喻老师讲的,为提问形成可行脚本,为提问明确设计指令......

别觉得自己学不会,要想一想你学会了你还是原来的你么?

我这不是洗脑,我是给你讲未来的职场工作常态,我不骗你的。

2、明明是AI擅长帮人打开思路,却总指望AI马上给我一个好答案

我一直琢磨为啥很多人问AI效果这么差呢,喻国明老师新书《生成式AI与新质内容生产力》有句话深刻启发了我:

少问事实性问题,多问解释性问题,别把AI当搜索引擎用。

事实性问题就好比1+1=2,今天广州天气多少度,这事适合问搜索,AI是生成内容,按概率推导最可能的结果是啥,现在还没完成幻觉纠错的全面覆盖,所以你问AI,总会发现某时某刻它在非常符合逻辑地胡编乱造,这是生成式算法特征决定的。

但抛开事实的确认,AI在逻辑思辨方面的能力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人,所以我们应该请AI帮我们分析问题,诊断问题,解释问题,从而打开我们对问题的认知。

比如你如果问:一个女人说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请问她说这句话背后可能的环境有哪些?对应的心态是什么?

下面就是AI的部分回答,你看看,比你爱八卦的邻居靠谱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放心,今天随便问哪个大模型,AI的回答比你想像中的要好,甚至比你在网络上追随了很久的博主还写得全面,说不定人家就是靠AI写小作文,你还不知道呢。

讲真的,今天玩新媒体的,有几个不用AI帮自己找灵感,改标题,写文章的?

3、明是AI需要人的引导和启发,却总指望AI是那个阿拉伯神灯

喻老师在新书中提出几个设计提问的原则,非常有价值:

1)问题讲清楚,背景给到位,上下文信息不要有歧义,让AI可以准确理解你的意图;

2)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开放性,以便AI帮你发散灵感,创造新可能;

3)必须对问题提供一定的限定,方便AI提供更精准的答案

4)问题要有逻辑性,AI才不会发神经。

我看完恍然大悟,马上提了一个除了2,全部违反原则的问题,不得不说虽然AI答得没有啥用,但的确比太多人类还是靠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AI的知识面真丰富啊,它什么都知道,好比一个金矿,但如果你没有理解AI的工作原理,就好比你家里地下室有一座金矿,但你居然搞丢了密码匙。

想不想把这座金矿的密码锁打开?——快把喻老师的新书抱回家,新质生产力,给每一个人新的可能。

嘘, 一般人我还不告诉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