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市场内卷与技术突破双重影响,储能赛道正加速迎来新一轮的容量“内卷”与技术“卡位”。

在近年来光储融合发展趋势下,头部光伏展会已成为储能厂商“摩拳擦掌”的重要舞台。第十七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展览会(SNEC)上,多家企业纷纷亮出500Ah+储能大电芯、6MWh+储能系统,引领行业高速奔向“超大杯”时代。

<!--@@SectionTitle="技术“内卷”助推产品性能“跃迁”" Type="normal"-->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大储装机需求的全面“井喷”,从去年起,国内厂商纷纷加快储能系统“升容”的节奏。2023年初,市面上标准的20尺单舱电池容量还以3.35MWh为主;仅用半年时间,主流厂商便将储能系统规格“更新”到5MWh;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比亚迪、海辰储能、瑞浦兰钧等储能企业密集发布20尺6MWh+储能系统,再一次吹响了向大容量高地进发的“冲锋号”。

阳光电源储能事业部产品规划部总监江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储能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主航道上,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经济模型的支持,制造端在大容量产品设计和研发中,必须明晰应用场景特点,并将安全性和度电成本作为核心诉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届SNEC上,楚能新能源发布全新一代625Ah储能专用电芯,“精准两度电”大电芯将助力标准20尺储能集装箱系统能量突破6.5MWh+。“热电分离设计”“叠片工艺优化”“同侧极耳设计”等词汇成为当天出现在楚能展台的高频热词。据楚能产品负责人介绍,625Ah大电芯采用叠片生产工艺,0.5P能效高达96%;体积能量密度超430Wh/L,相较上一代产品提升8%,系统体积成组效率提升19%,产品能量效率与一致性获得全面提升,有效实现储能系统安全性与运营效率的协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4月,宁德时代发布6.25MWh天恒储能系统,自研的仿生SEI和自组装电解液技术,在有效遏制氧化反应引发的热失控的同时助力电芯循环寿命突破15000次;同期蜂巢能源发布6.9MWh-20尺短刀液冷储能系统,电芯采用CTR设计可实现双面强效液冷,在兼顾安全性能的同时,电芯寿命提升15%;瑞浦兰钧亦发布6.9MWh储能系统,且电芯层面导入衰减抑制技术和活性锂修复技术,确保电芯1800周循环“零”衰减效果。

从上半年各家企业超大容量电芯及6MWh+系统的“多点开花”不难看出,技术加持带来的安全保障永远是储能产品发展的首要前提,而储能电芯容量、性能的提升是储能系统容量、性能提升的关键,通过超大容量电芯实现储能系统体积能量密度提升、单位容量制造成本降低已然成为行业共识,这也是制造端加快容量“内卷”的直接原因。

创新“卡位”开辟储能高质量“内卷”新赛道

创新“卡位”开辟储能高质量“内卷”新赛道

从储能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其最大特点在于技术集中于制造端,但长期价值(利润)集中于应用端。如何通过创新升级更好地服务应用端,为客户持续创造和长期价值,是各家企业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的重中之重。在应用安全、品质稳定的前提下,性价比更高、综合收益更高的储能电芯、储能系统无疑将成为出货端新的“王炸”。

从已公布的6MWh+储能系统来看,各家厂商在保持系统规格不变(20标尺)的前提下,不约而同地将系统升级方向落在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更高运营效率的配套应用方面:系统能量密度在5MWh基础上能再提高20-30%左右,单位容量下,相当于减少了五分之一以上的占地面积;电芯循环寿命延长至15000次到18000次区间,近乎“光储同寿”;采用更大容量电芯,单位容量所需BMS、EMS、PCS等配套设备相对减少,运行效率提升,储能系统关键部件成本被进一步“摊薄”。

面对技术竞争带来的产品力 “内卷”,江涛认为,虽然“内卷”通常带有贬义,但如果能促进行业进步,降低客户使用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这样的“内卷”一定是值得肯定的。

事实上,目前行业各家在6MWh+储能系统方面的做的更多是技术“卡位”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价格“内卷”。从工艺角度看,在卷绕技术可能已经达到效率极限,制造商需勇于开辟“第二曲线”的境遇下,各厂商纷纷在叠片技术赛道重仓加码,突破现有技术瓶颈,这其中有超前布局的蜂巢,也有快速跟进的楚能新能源,新老玩家的持续注入正在为大储系统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与优势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技术升级带来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应用端而非出货端。不管是通过采用固液成分比例优于卷绕的叠片工艺,提升大电芯体积能量密度进而提升储能系统能量密度,还是借鉴光伏领域发展经验,在集成端增加直流侧集成片数量和电压等级,亦或是运用补锂技术延长电芯循环寿命,其最根本目的无疑都是降低应用端运营周期内的度电成本,以提升储能应用端的综合收益。

结 语

结 语

面对应用端对高运营效率、低综合成本的发展求,头部储能厂商正试图通过技术“卡位”开辟一条不同于价格“内卷”的高质量发展赛道。在工艺、结构等方面的技术加持下,未来储能系统容量和效率加速迭代的发展趋势愈发凸显,“技术为王”的时代大幕或许才刚刚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