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而不失生活秩序,是位于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古遗井社区的地勘新苑小区给人的第一印象。走进小区,葱茏的树木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电动车停车棚有序坐落于各楼栋之间。数步一见的公共晾衣架上,衣物随风拂动,散发着温暖生活气息。“你看小区现在清清爽爽,两个月前,它可不是这样子。”古遗井社区党委副书记赵晓光笑着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小区终结恶性循环

改变,从打破既定习惯开始

地勘新苑小区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这里曾经是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八〇七队及南京第一建筑材料厂的员工房。五六十年过去,建筑老化,外墙脱落。加之长期缺乏物管,私搭乱建现象时有发生,垃圾成堆。电动车、机动车混停一片,安全隐患突出。赵晓光形容这里曾经的发展状态是“越来越乱”。

与小区建筑“老龄化”相伴存在的是人口“老龄化”。据介绍,地勘新苑小区11栋楼房、3排平房中的住户,除了部分外来租户,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去年,小区尝试召开了一次居民议事会。居民们对于改变环境的意愿极为强烈,小区随即按照居民意见增设3处电动车停车棚,解决了近100辆电动车停车充电问题。今年年初,社区20多名工作人员又协同小区10多名网格志愿者整体勘察,逐户上门采集、汇总居民意见,下定决心进行大力整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变,总不免遇到阻力。地勘新苑小区大部分居民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到现在,旧有的生活习惯已经成型。“有些老人在小区私自搭建披棚存放杂物,现在拆除这些违建,会触发他们的负面情绪。许多人习惯了免费随意停车,为规范停车而突然收费也会招致不解、不满……”

说服老年居民转变观念,成了小区环境整改工作的重头戏。“我们前期投入了大量精力上门沟通。”古遗井社区居委会委员刘艺对此印象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位家住4楼的90多岁老太太,平时喜欢收集废品堆放在楼下披棚,当得知小区要拆除披棚,一时难以接受。“年纪大了,拎东西上楼确实麻烦。”刘艺理解老人的需求,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阿姨,垃圾在楼下堆放容易招致蚊虫等,环境变好对您和家人还有身边居民的身心健康都有益。”刘艺把小区的整改规划详细介绍给老人,还拉上老人的儿子一起做沟通工作,终于在第四次上门时,老人同意拆除披棚,整改工作得以进一步推进。

居民议事会层层推进

焕新,在群策群力中进行

今年,4场居民议事会推动地勘新苑小区面貌循序焕新。

3月4日首次正式居民议事会后,小区拆除5处披棚,释放空间新建3处非机动车停车棚,增加60多个充电插口;社区还联合执法三中队对小区内28处居民私自搭建的顶层阁楼进行拆除,清理楼栋杂物,安排2名夜班保安进行小区巡逻。

3月13日第二次会议后,小区入口装上了岗亭、道闸,6处楼梯扶手得到了加固,4处花坛实现了改造,10余处破损道路得到修补,漫天生长影响居民采光的树木被修剪规整,14张公园椅被安置于公共区供居民随时休息,6处总长约130米的晾衣架挺立在居民家门口。

4月8日第三次会议后,小区车位登记时间、规则流程及安排2名保安白天进驻等问题得以明晰,并从5月1日起正式实施停车管理工作,确定固定车位99个、临时车位12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初第四次议事会上,小区公示了自5月1日新管理办法运行以来的情况,并进一步收集了居民的想法和意见。

刘艺说,通过一次接一次的议事会,居民都热盼着小区越变越好。

旧空间变温馨家园

满意,在百姓言语间流露

赵晓光觉得,如今的地勘新苑小区与过去相比,堪称“天壤之别”。他仍记得,自己去年刚接手小区工作时,进出小区都十分吃力,“每次开车从小区出来,都要提前打电话通知多人同时来挪车”。

如今行走在地勘新苑小区,能见到老人们三五围坐休憩,家家户户楼下种着盆栽,电动车整齐有序停放在车棚中,还增设了健身器材……居民脸上洋溢着笑容,言语间流露着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这里住了40年了,原先到处乱糟糟的,大家晾衣服都把晾衣绳拉到树干上,以致这一片看起来像蜘蛛网一样,现在终于清爽了。”正在晾衣服的居民张会苹告诉记者。

“原先这里到处都是垃圾和狗屎,今年确实搞得好,终于换了个样。”一位居民指着自家门前一片空地告诉记者,他在这里住了30多年,头一次看到小区环境华丽升级。

半年清爽变身,地勘新苑小区成功演绎了一个老旧小区实现家园重建的历程。谈及经验,刘艺觉得,要发动居民从被动改变到主动求变,让老百姓都参与自治,能够给社区极大的信心。“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公信力很重要。当居民提出的意见有反馈有落实,之后他们也会更愿意参与治理,双方的信任就能不断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区不仅具有地理空间意义,同时承担着重要的精神空间价值。在地勘新苑小区入口,“欢迎回家”四个烫金大字尤为醒目,这也是刘艺的更新改造设计之一。他说,此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小区老年人比较多,希望年轻人多回家看看;二是希望居民都能把小区当作自己的家。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