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下半年,楼市转折下行。

2022年,开始气吞山河般的救市,全国各城几百个政策“多箭齐发”。

2024年,更是祭出一堆“史诗级”,降首付、降利率……

但新房成交量,依旧没起来。

天津,2021年1248万方,2022年799万方,2023年977万方,2024上半年379万方

越救,量越低。

一通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没啥反应。

为什么?

365房地产研究机构的一项调查,或许能解开这个疑问。

现在的买房需求中,投资占比不足1%,可约等于0。

2016年高峰时,能达40%。

如果不出政策,恐怕也是这个成交量。

现在只剩自住需求,投资客退场。

因为投资只看预期,预期不好,出什么政策也不买。

如果预期向好,即便各种条件限制(限购限贷限售……)也得想办法弄到房票,挡不都挡不住。

土地市场,体现的更明显。

核心原因在于——房企拿地是100%纯投资。

现在拿地条件已经相当宽松,简直是“房企友好型”。

降地价、分期付款、增加可售面积、减少地库开挖、降低容积率……

还有一些隐性条件,可以再降低土地成本。

结果呢?房企并不买账。

看组数据,对比成交面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新房降36%,土地降68%,差两倍。

2023年新房涨22%,土地涨72%,差三倍。

2024上半年新房降31%,土地降39%。

但今年土地出让中包括4.5万方的人才公寓,且化债及城更类地块占比超6成。

真正市场化拿地不足4成。

算下来,降幅超60%,也是两倍差距。

能看出两个特点:

❶ 土地与新房涨跌同频。

要涨都涨,要跌都跌,正相关。

❷ 土地有“放大效应”。

新房跌3成,土地跌6成;新房涨2成,土地能涨7成。

土地的表现更激进,要么亢奋、要么颓废。

拿去年来说,上半年新房、二手房市场很炸。

3月新房成交140万方、二手房单日突破600套,火的一塌糊涂。

5月金茂摘得体北地块,溢价10.4%。

东孙台地块溢价15%,触发摇号,龙湖中签。

6月正继中北镇地块溢价15%,也触顶摇号。

房企集体亢奋,但实际上5、6月楼市已降温。

再看2021年,更典型。

上半年,北上深出现涨价的示范效应。

天津5月土地两集中出让,45宗地,26宗溢价成交。

招商天拖地块溢价48.8%;旭辉在成林道一口气拿三块地,楼面价最高1万4;融创海教园两块地楼面价高达1万2,溢价率44%……

像赌徒杀红了眼,一把梭哈。

再看今年,降地价、条件宽松,反而不敢拿地。

比如北马集地块,楼面价8959元/平米,容积率才1.2,做叠拼、洋房都OK。

有利润、算得过来账,却流拍了。

纯投资看预期,也就是新房成交量高不高。

预期好,条件卡脖子也不耽误拿地。

竞自持、捆绑商业地块、绑安置房……

面粉已经比面包贵,根本算不过来账也还要抢,大小地王频出。

因为当时新房成交量高啊。

2016年成交2400万方,是现在的3倍。

现在预期差,新房成交量低,有利润却没人拿。

既然房企拿地是投资行为,那么降地价形成的不就是负面预期?

对新房成交量也是个打击,更不利于卖地。

土地市场冷清,或许是“救市方向”没选准。

既然土地有“放大效应”,真想“救土地”——

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把新房成交量拉起来。

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汇集整理,旨在提供相关信息,仅供参考,发布平台及作者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项目的具体情况如规划、设计、户型、面积、价款、建设进度、销售情况、交付标准和时间、配套、物业等请向有关部门或者项目权利人进行调查了解核实。本文观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系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承诺和保证,不得作为投资、购买、租赁等决策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不动产系大额资产,请通过政府和不动产项目权利人详细调查了解核实后谨慎决策。发布平台和作者对读者个人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