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逢网易“以匠心致创新”20周年庆,艺术频道本着“艺术还原于生活“的宗旨,特别推出名家系列专访,通过与多位艺术大咖的对谈,带您穿梭20年间艺术家的创作世界,以观点表明态度,用作品进行对话,为您呈现出艺术家不一样的一面。

网易20周年书法家杨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网易20周年书法家杨涛

【结构森严,用笔遒丽,气息古淡,直入晋人堂奥,实乃青年之翘楚。】——启功评杨涛

2017年5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莅临中国美术馆,参观《北游-杨涛书法作品展》

5月中旬,在朋友圈广泛流传的一张照片格外引人注意。照片中人头攒动,隐约可见的是多位书画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图片配文“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等的陪同下,亲临现场观摩展览作品并与杨涛亲切交谈”。

书法家杨涛近照

久闻杨涛老师大名,多数是从学书法的朋友口中,除了书法创作造诣上的崇拜,描述人总不忘强调一下——杨老师除了字写得漂亮,人长得也帅啊!其实一直以来,我们见到的大部分艺术家,尤其是从事传统书画创作的艺术家们,穿着打扮多以中式服装为主,发型或“郭峰式”或“刘欢式”,与时尚二字相去甚远。于是心中不免升起好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书法家,会让90后觉得帅呢?

有幸约到杨涛老师的当天,正赶上北京连续多天的强降雨,克服了冰雹、大雨、堵车的我们一行人,抵达约定地点时已经迟到,让大咖等位,不免略感狼狈。意外的是,早上九点拜访的我们,已经是杨涛老师当天接待的第二波客人,看到他似乎并不介意我们的迟到,大家心里松了一口气。

迎面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艺术家,确实如传闻一般:浅灰色牛仔裤配上白色麻质衬衫,手上摩挲着一串正黄色的蜜蜡,恰到好处地调节了相对清雅的服装配色。简单沟通了此次采访的环节,我们直接进入了谈话环节。

草书 《飞龙篇》 35x134cm

【以前和现在有所不同的是,当时大家的想法都比较单纯,一心闷头创作,基本不考虑市场的问题,也不懂市场,更不会像如今市场上会有什么所谓“流行”趋势。】——杨涛

网易:20年前的您是什么样子?

杨涛: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学校(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从杭州来到北京。那个年代每个美院上上下下也就100多人,我们书法系可能一届才4、5个人,不像现在动辄就几千人同时毕业。出于“双向选择”的政策基础,我有幸来到了到文化部工作,一边在完全新鲜的环境像海绵般疯狂吸收养料,同时开始考虑生活上面的事情。

图为杨涛先生二十年前的篆书作品

网易:20年前的您的作品是什么样的?选一件最能代表那段时期的作品是哪件?

杨涛:现在再看当时的作品,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以前没有现在留存作品方便,那时候的作品都刊登在《中国书法》杂志,现在都被学校留存成文献资料了。要说代表作品的话,我写过一张3米多的“铁线篆”,可以算是当年作品面貌的集中代表了。我的毕业作品是董其昌书法的形式做的,写在特地淘来的明清时期的老纸上,这件作品后来成了系里老先生们每年指导学生毕业创作的范本,也算是我致敬古典帖学的早期尝试。

【任何形式的创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件作品成功的背后,往往有太多不为人知的努力和无法想象的坚持。如果没有社交应酬,我会把自己的一天安排的规律而充实。早上六点起床,八点左右抵达工作室,状态好的时候会在上午创作,中午进行短暂的休息,下午大部分时间在读书中度过,工作室有一面书架墙,里面的书摆的满满当当。所谓艺术家们的“灵光一现”从来不是偶然情况,而是常年持续积累之后的必然结果。】——杨涛

篆书《夜眠早起联》364x72cm x2

网易:在创作中获得成就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形?

杨涛:创作出满意作品的时候。小时候学书法,被老师表扬了,就很有动力继续学下去,这种成就感实际上是他人对自己的认可。随着年纪的增大,渐渐这种需要被外界认可的动力转变为自己跟自己在较劲。在准备“北游”这个展览时,中间出现了连续十几天创作停滞的情况。这种停滞不是说写不出来,而是每天都在写,数量甚至达到一天几十张,但是看着那些作品,总是觉得差点儿意思,作品过不了自己这一关,眼看展期临近,人也越来越颓丧,险些就决定从之前被废弃掉的作品中选出几张来应对。结果,一个很平常的日子,我来工作室取东西,并没有打算多做停留,但是推开工作室门的一瞬间,突然觉得受一股无法描述的力量驱使,便拿起笔,一气呵成完成了这次展览中最重要的几件大尺幅作品。现在回想当时创作的时刻,一定是接近甚至是达到了“五乖五合”的状态,一瞬间,如有神助。当然这种情况,在我几十年创作的过程中都屈指可数,但是仅仅有几次,就足以让我对书法坚持一生,热爱到底。

篆书 《小窗幽记》节录360x144cm

网易:说说第一次举办个展是什么样的情形?

杨涛:那大概是2004年的事情,在老家安徽。现在看来我第一次举办个展已经很晚了。这实际上是因为,以前一位艺术家如果想办展览,是一件极其有难度的事情。除了当时没有像现在这么多机构和市场经营人员,其次就是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办展览是一件极其神圣和严肃的事情,没有好的作品是一定不会考虑这件事情的,这和现在很多艺术家大量的做展览也是特别不一样的。

草书 《王摩诘·山水论二则 》37x240cm

网易:书法创作对您来讲意味着什么?

杨涛: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的另一个“爱人”。

网易:说说您最重要的创作理念可以吗?

杨涛:寻“道”。我理解的书法创作,本质上是一种对关系的探寻。画面之内,有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段落与段落的关系等。画面之外,有作品和创作者的关系,作品和欣赏者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都是不断变化和调整的,变化有内外两个层面,调整也分主动和被动两个维度。创作中的这些探索,就是书写之道,也可以延伸为做人之道。我和自己作品的关系,有的时候像朋友,有的时候像父子,还有的时候像兄弟。我现在的创作思路和研究方向是在遵从和继承古典元素的基础上,把当代艺术的形式、构成、颜色等方面的元素更加充分地运用在作品中。对书法有些了解的人会知道,几千年来书法基本都是在延续传统的套路,在传统的模式里寻求一些墨色、笔法的变化。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观念、手法介入进来以后,引起了很多传统艺术家的反思,他们开始考虑如何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做一些突破。因为在某些方面,古代的书画家已经做得很极致了,你想要超越他们是很难的。比如说这几千年来的书画家对墨的感受,对于毛笔特性方面的把握,它的使用有多少种方法?会产生多少种效果?这些早已被前人们总结得非常充分了。然而,有些方法古人也为我们留下了突破的空间,比如说章法(形式)、材料、装裱等方面。传统书画的章法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较小,基本上在固有的模式下延续,这些就为我们的突破提供了可能。事实上,从事传统艺术的工作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了这种尝试,当然这是来自思想深处的触动和作品呈现空间的变化所带来的与时俱进的必然。正因为如此,传统艺术的创新首先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拓展,这也是重要且必要的一个步骤。面对展示空间的变化,艺术家首先想到的是打破以前固有的章法、材料、装裱方式而要更大可能地运用现代的技术、材料和多媒体手法去丰富自己作品的内涵,这样传统艺术就会变成一门综合艺术。我现在探索的就是如何将书法自身和其自身之外的东西结合,找到一个点去突破,对于艺术来说不需要第二个相同风格的大师。“不需要第二”的意思并不是说不和“第一个”产生关系。一个人的智慧是不能和五千年文明抗衡的,作为当代的艺术家必须把传统的东西研究透。比如书法,只要你拿毛笔写字就离不开一些历史积累的技法、概念、手法,除非拿毛笔不写字,把它当刷子刷墙,要不然你肯定逃脱不出那些经典的东西。这些经典浩如烟海.里面一定有一些恒定的规律,这就是我们说的传统,但是一个时代还是要创新的。为什么宋代跟唐代的书画不一样,就是因为宋代在唐代不变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那些不变的传统是需要了解和学习的,这就是我们在学习中强调传统作用的道理。作为一个艺术家,如果你的作品拿出去让别人认为是清代的或以前某个朝代的,那么作为艺术家你是失败的。当然,界定你是属于那类艺术的传统是要有的,但在这基础上你应该有这个时代的痕迹。

【随着年纪的增长,人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化。我年轻时候其实是一个很狂放的人,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会表达的很直接。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事情我会从更加包容和理解的角度出发,这是一个目前让我和别人都比较舒服的状态。】——杨涛

网易:这20年来的时代变化,对您创作上有影响吗?影响是什么?

杨涛:这个影响是必然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生而为人,无时不刻不受到外部的影响。正是因为这种影响,才会不断地认清自己,调整自己。从国家发展层面看,这20年(实际上是30年来)是进步飞快、发展迅猛的一个阶段。对于我个人来讲,受到的最大影响就是,我通过与变化巨大的时代不断互动并保持交流,让自己源源不断汲取到了各种新鲜知识,补充调整自己在创作层面的阶段性需求。另外,这20年,也是我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逐步蜕变为更愿意以内敛姿态出现的人的过程。生活中,我不再锋芒毕露,但它也没有消失,而是转化在作品创作上。我更愿意在书法的世界中做一个只有自我的人,因为那是我的世界,而现实生活中,我还是更加愿意照顾他人的感受,毕竟人需要处理太多的关系。家庭、社会、国家之间没有完全处于静止、和平的状态,都有互相渗透和侵略的可能,在以前表现出的是战争,在和平年代表现出的是文化战略。可以说这几十年我们在非常好的时代有了非常好的机遇,现在我们的政府大力弘扬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成立了文化战略机构去支持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国书画在国际国内拍卖市场中拍出天价者屡见不鲜,这也让从事中传统艺术的人越来越有自信。

网易:这些年来在艺术创作上,您最大的坚持是什么?这种坚持出于什么目的?

杨涛:有两点吧。第一、是最近总被提及的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想我最大的坚持是“初心”,对书法热爱的“初心”,坚持书法探索的“初心”。第二、是坚持对传统的珍视。我所理解的古典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畴,历史上各个阶段对书法的追求在我看来本质上都是对美的不同演绎,即便是活在当下的我们,也需要不断回过头去和前人沟通交流。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创作者实实在在生活在某一个时代,作品必然是与当时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走太远或者达不到的人,都无法创作出伟大的优秀的作品。

楷书《心经》35x136cm

【倾向于相信“宿命”的存在,是我达到自洽状态的方法。】——杨涛

网易:您对“匠心”和“创新”精神是如何理解的?

杨涛:匠心的内核,我觉得用三个词可以概括:思想、执着、发现。这三个词也是我在给儿子成人礼的书信中提到的。首先,不论做人还是做事,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思想和态度,没有想法的人不可能成功。当然,大前提是你的想法要不出错,人生选错了方向,那就会很惨的,并且人生的生命线是唯一不二,有不可更改性,就像写字一样,这一笔写坏了,就不能再重新描一遍,改一改,那就不自然了,很难看的。第二是执着,一旦认定一个方向,坚持到偏执的程度。一切做到极致,就会迎来一个不错的结果。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就是典型的例子。最后说说发现,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被凭空造出来的,都是慢慢被发现的。人类并没有造出什么,只是不断地在发现。改变世界的一切,其实早就在那里了,只不过人类在某个阶段并没有能力去发现。当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或者其他因素相继出现,自然而然就发生一切。所以,并不存在什么创新,只有发现而已。

网易:下一个20年,您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样?

杨涛:再过20年,我就过了孔子说的“知天命”的年纪,最期待的状态可能就是“逍遥游”了。随着对生活理解认知的不断调整,我越来越觉得,所谓自由,不是说你可以无法无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真正的自由是你内心能够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做事情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收外界因素的干扰和束缚。

篆书《心经》364x144cm

采访接近的尾声的时候,我问杨涛老师,在书法领域里有没有自己的偶像。他的回答笃定且有力:“我不崇拜偶像。但是,如果说精神层面我更亲近哪个时代,应该是魏晋时代。”

向往魏晋时代,希望自己达到逍遥游的状态,取名为《北游》的展览,这三个关键词为我们清晰勾勒出一个当代青年翘楚艺术家的理想精神世界。无论他如何强调时代给每一个生命打上的烙印,呈现出多么肯定外界因素影响的状态,但是我们依然不难发现,内心深处而言,他与我们的文人士大夫的,必然是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杨涛老师还有另一个身份——教师。除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担任博士生导师,他还参与着另一种形式的教学:编纂一套适用于中小学生使用的书法教材。随着书法被列入义务教育与升学考试范畴,中小学教育中书法师资力量的缺失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出来,而像杨涛老师这种卓越的艺术家如果愿意投入精力,贡献力量到我们的书法基础教育中来,不失为教育行业与艺术行业的双重幸事。

杨涛,安徽宣城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从事书、画、印的创作和研究。导师为王镛先生。

现供职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中国书法院副院长、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十、十一届委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

作品数十次参加国内、国际重大展览并获奖。为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获得者。有《看图学篆刻》(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中国书法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合著)、《全国中青年书法二十家—杨涛》(中国书画博览,2008年)、《杨涛书法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杨涛草书心经》《杨涛楷书梅圣俞诗集序》《倦寻素影—杨涛楹联书法集》《妙合同尘》《问风何从》等著作出版,并完成《中国佛门书法之流变》、《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等论文撰写工作。

作者:马思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