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2024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先进典型公示名单,“蓝色循环”海洋废弃物治理项目入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公示名单,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

收集、回收海洋垃圾是全世界治理难题,而发源于椒江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通过收集超过1.32万吨海洋废弃物,成为中国最大的海洋塑料废弃物处理项目,并获2023年度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集海洋垃圾的同时
精准惠及收集群体

5月,东海进入禁渔期,椒江中心渔港停满了渔船。在此之前,船老大曹俊富将捕鱼期间渔船产生的油污废水,通过“浙里办”的“渔省心”应用提交污染物上交申请,蓝景科技收集人员半小时内就上门回收了。

“这几年把航行过程中的油污和垃圾带回岸上,已经成了习惯,这些油污及时上缴不仅增加信用等级,还能享受政策红利,跟银行贷款时,也能降低利息。”曹俊富笑着说。

2020年起,台州开始探索海洋废弃物治理新模式,在“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探索,并在椒江区率先实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色循环’其实是‘海洋云仓’的升级版,把海洋污染物治理范围从船舶油污扩大到海洋塑料。”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党组成员洪燕表示。

大陈岛上的“小蓝之家”,是海洋污染物的收集存放站点,也是“蓝色循环”中收纳海洋垃圾的其中一个站点。拾荒老人都会把从海边捡来的塑料垃圾送到这里。

站点负责人孔晨说,为了确保这些垃圾是在海岸线三公里范围内收集的,每位拾荒者都配备可视记录仪或者智能手环,他们的收购价格比一般塑料的市场价高出一倍左右。“‘小蓝之家’除了收集垃圾外,还会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打包,以方便公司收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已有9987艘船舶、6000多名群众和渔民等加入“蓝色循环”海洋废弃物收集行动,累计收集处理海洋废弃物1.32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664吨,减少碳排放约3460吨。项目还将海洋塑料交易的20%作为“蓝色共富基金”,精准惠及收集群体,渔民累计获得1.31亿元绿色低息贷款。

构建有经济内驱力的
可持续治理模式

如今越来越多国家重视海洋垃圾治理问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要求大品牌供应商必须指定相当一部分产品使用再生环保材料。

“蓝色循环”模式发起成员之一、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光辉说,可口可乐、联合利华、耐克等国际品牌,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经费用于生产、购买、使用再生环保材料。

“可以说,不少制造企业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都愿意采购价格更高的海洋塑料再生粒子,经加工、认证的海洋垃圾塑料颗粒生产的产品。”陈光辉说,能卖出同类产品更高的价格,但关键难题是怎么证明这些材料来自海洋垃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构建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储存—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的闭环治理体系,让海洋塑料废弃物从收集到再生全过程能看得见、可追溯。

“2022年,我们的运作体系得到了全球广受信赖的检测认证服务商德国莱茵TüV的认可,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陈光辉说,通过区块链追溯技术,对海洋塑料全生命周期进行碳标签、碳足迹标定,打破国际高端市场海洋塑料认证的绿色壁垒,构建可信的、有经济内驱力的可持续治理模式,让参与海洋废弃物收集运输再生制造的所有相关方都能分享溢价。

如今,“蓝色循环”共有237家企业共同参与到海洋塑料“从海到货架”的可视化追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台州还启动了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立法和海洋塑料污染数字化治理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欲通过构建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快海洋塑料产业先进技术的标准研制和推广应用。

“我们希望通过完善标准体系,为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和海洋塑料‘蓝色循环’产业的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台州方案’。”洪燕说。

作者:谷尚辉 赵阳

编辑:陈佳

一审:王潇莹

二审:泮永翔

三审:黄元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