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明朝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司礼监是明朝宦官参政的核心机构。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是明朝宦官的顶点,甚至被称为“内相”。但奇怪的是,明朝的大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却不是司礼监的太监,而是内官监的太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自己的一家之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内廷的主要机构为: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被统称为“二十四衙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内廷的“二十四衙门”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持续到明朝灭亡,甚至被清朝变相沿用。但明太祖建立“二十四衙门”的目的肯定不是为宦官参政提供条件。因此明太祖时期的“二十四衙门”(主要是“十二监”)在品级上并无高低之分,而他们负责的主要事务也都是宫廷事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明太祖的设计,司礼监的本职工作是“掌冠婚丧祭礼仪、制帛与御前勘合、赏赐笔墨书画、并长随当差内使等人出门马牌等事,及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此时的司礼监既没有“批红权”也不是宦官的核心权力机构,而只是负责礼仪和字画的“清水衙门”,实权确实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当时的司礼监相比,负责“掌木、石、瓦、土、搭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的内官监才是实权最大的内廷机构。明太祖甚至专门规定“诸司不得与内官监有文件章奏的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成祖登基后沿用了明太祖时期的“二十四衙门”体系,实权最大的内廷机构依然是内官监。正因如此,明成祖最信任、永乐年间政治影响力最大的太监郑和是内官监的太监。直到明英宗“第一任期”时,司礼监才超过了内官监,成为明朝的“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