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学学员在青龙塔前向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致敬

5月12日早晨无云的天空偶尔飘散了几点雨花,除尽昨日雷暴雨的余烬。8点,不同的人群向着威海路755号上海报业大厦汇拢,"寻上海之源:青浦海派考古一日研学"等待着他们的开启。

"我们"来了

14岁的华东师大附属宝山实验学校初一学生叶准一,默默忍着妈妈叶春屏的念叨,从去年8月起开始参加文汇讲堂"数字强国"系列,他都是一人独去现场。或许因为是母亲节,主办方居然让线上观看的妈妈也参加研学了。要看看6000年前崧泽遗址先民头骨的期盼让他有点兴奋。

在山西从事在线金融工作的赵大鹏,前几年开始沪晋双城记,想到今天要去福泉山遗址发掘现场,他的记忆立刻浮出了2021年3月15日至19日的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开建前的五天志愿者时光,他学着清理唐朝大型墓葬的探方内的骨骼等工作,天下"洛阳铲"应该同一逻辑吧?

95后的杜海燕从家乡广州毕业来澎湃新闻工作6年了,半个月前上报大堂摆放的巨幅"上海6000年"展板吸引了她,她在文汇报视频号观看了第一讲"最初的上海"。从《何以中国》纪录片里,她知道广州在秦朝时被称为"南越王国",上海越来越蓬勃的探源工程让她有些思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海报业大厦大堂西方青铜雕像注视下,各小组成员相互认识后拍下见面合照

金祖煜是位85后的软件工程师,在讲堂反响热烈的2022-2023年度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线上四讲沉淀下来的微信群中,他是264位群友中居少数派的上海听友代表,在全国文博爱好者有点"狂轰乱炸"的考古信息中,依然保持着发言热度但时有质疑,他带着问号出发了。

欧阳煜岱第一次是线上听阿富汗话题,两年后他从兰州来上外读博,终于能来讲堂现场了;干晓芳刚从管理岗位下来,微信群里偶然看到文汇讲堂预告,从现场到研学都入选了;90后的黄俊儒线上听了讲座,只是因为去了现场也入了研学团的先生临时出差,得以从备选中转正。

9:30分,载着5个小组的53位文汇讲堂"上海6000年·青浦研学团"大巴驶向沪青平公路。

青龙塔:国际贸易港守护神 ,连接长沙与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70岁的青龙塔俯身聆听着这片土地上的欢声笑语

大巴绕道了两次,沿着较窄的水泥道进入,终于在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的青龙寺旁停下,这座1982年评定的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不对外开放,它俯身聆听着参观者的叮咚碎语。

史载,青龙塔,始建于唐朝长庆年间(821-854年),是隆福寺(初名报德寺,现名青龙古寺)的寺塔,在宋、元、明多次修葺。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赐名吉云禅寺塔,才有了俗名"青龙塔"。1956年塔刹宝瓶被台风吹落,5小时后学员林玮在青浦博物馆看到了塔刹宝瓶,上面有"明崇祯17年(1644)"字样。塔为砖木结构,塔身砖砌,平面八角形,直径6.6米。塔高七层,原高41.5米,现残高29.9米。

"青龙塔可以看作两宋年间上海的‘东方明珠’。"

带队的90后导游胡芳博毕业于复旦文博系,他所在的擎先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受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领导。他继而给出官方定位:它所在的青龙镇是当时国际贸易大港和经济中心,这座东南巨镇在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勃兴后地位不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上为天马山护珠塔,右上为发现于青龙镇遗址唐朝水井中的长沙窑执壶;

左下为隆平寺塔基塔心室夯土层中的木梁结构及地宫,右下为隆平寺塔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

对于青龙塔的结构,胡芳博推荐了号称"东方比萨斜塔"的天马山护珠塔,同样塔身的木构已损坏,仅存砖构塔身。"而更能佐证青龙镇地位的是,相距2公里的西北方只剩塔基的隆平寺塔下的地宫宝藏。"青龙塔所在隆福寺庙俗称"南寺",隆平寺则是"北寺",隆平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被视为古镇进入鼎盛时期的象征。北宋的陈林、米芾手书《隆平寺经藏记》,高僧灵鉴撰写《隆平寺宝塔铭》,均记录了其高光时刻。从塔基直径8.9米来还原,这座七级佛塔体量超过上海所存13座古塔,它既弘扬佛法也成为了国内外商船进入青龙港的航标灯。2015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发掘了这座"北寺"的塔基,地宫内有两座阿育王塔。另一佐证是早在1980年代,考古队就在青龙村的唐代水井里发现了带有强烈异域风格的长沙窑执壶,釉下彩是其显著特点。

在下午4:30回程路上,第三组的代表、去过多座港口寺庙的工程销售主管70后龚忱做了这样形象的表述:北宋中期,一位长沙的窑商带着一批出口日本的瓷器远远看到青龙塔或隆平寺塔,心里一阵安宁,眼前浮现若干交子或银元;而寺院里也会有从高丽来的货商经过海关安检后来到隆福寺祈福,希望此次与大宋的交易能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龚忱代表第三组队员进行分享

他打趣地说,今天我们有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但宋朝商船既要面对自然天气的多变,还要应对海盗的袭扰,去寺庙祈福佛祖保佑便是他们的心灵慰藉。他引用组员张佳的对海军的研究,古代海军在南宋开始大规模向海洋迈进;他也提出正在研究海港的组长、研二生韦鑫的疑惑:为何青龙镇离吴淞江入海口还有一大段距离,依港建镇是否更为便利?

福泉山遗址发掘现场:洛阳铲、陶片密码、区域中心性聚落

龚忱的"千年一眼"感想为第四讲"青龙镇、上海镇与元代水闸"做了一次想象力预热操。研学的主题更多还是"最初的上海",即史前上海。作为本次研学的亮点,福泉山遗址发掘现场早早吸引了每一位学员。

胡芳博介绍,福泉山遗址的绝对年代是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地位堪比杭州良渚古国的直辖市。"所谓的八九米高的福泉山遗址,其实就是人工夯土堆筑的土台,为高级墓葬区,从随葬品中可以看出墓主身份都很尊贵。而2010年吴家场又发现不少高级墓葬,发现第二根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象牙权杖。有了墓葬区,必然会有公共区和生活区,但它在哪里呢?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曾介绍福泉山遗址群有100多万平方米,作为抢救性发掘,每年能申请发掘面积仅1000平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博物馆考古部柏哲人为队员们进行讲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学学员们在发掘现场体验田野考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学队伍踩着雨后铺就得木板道有序离开发掘工地

11:10分,研学队伍来到距福泉山遗址景区700米的发掘工地,上海博物馆考古部的柏哲人在围墙口早早迎候。发掘区域内的四壁和地层表面都用防雨布遮盖着,退休财务孙佐英不小心踩了两脚烂泥,她牢牢记住来现场才可知道的知识,"田野考古是看天吃饭的,天太热会把挖好的土层晒裂,而大雨又容易造成塌方,因此我们都会盖上防雨布。"柏哲人面对提问强调了一个普遍的知识点——福泉山遗址的主体文化堆积是距今4300-5300年的良渚文化,"但它也存在周代的文化堆积,附近也曾发掘过历史时期的墓葬。而青龙镇主要以唐宋时期的文化堆积为主,但也并不能说没有史前时期的文化堆积"。

曾在广富林遗址发掘现场看到过5米*5米和10米*10米两种规格探方的55后徐海清则疑惑,为何这里的探方形状有所不同,这也引出赵大鹏在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当志愿者的探铲(洛阳铲)知识。在回程的分享中,代表科研系统部门主管周洲为学员们再次梳理普及:探铲的椭圆型铲头有20厘米以上,锋口尖锐,成熟的探工几铲下去带上的土,就能为判断地表下的文化层提供依据,续接木杆,最深处可达好几米,这也是柏哲人所述的使用探铲是进行考古勘探工作的主要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图:在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建馆现场,志愿者赵大鹏学习使用洛阳铲 右图:赵大鹏进行动物骨骼拍摄工作 /照片均由赵大鹏提供

对于测试绝对年代的方法,"每种都有局限性,比如碳14只能针对有机物,且在采样时需要考虑样品来源是否并非原生,或者样品本身也存在污染的风险" 柏哲人的说法让物理老师李世新有些顿悟,此前认为碳14法无所不能,原来实践中并非全部如此。"有经验的考古队员,通过观察出土陶片的颜色纹饰质地,采用‘类型学’方法断代更为普遍。"胡芳博后来补充。

指着不远处的河道老通波塘,柏哲人告诉充满好奇的组员们,"很多谜还要通过田野发掘来解答,但这条河通往青龙镇,也通往松江,因此,自古至今,人类依河而居的特点并没有太大变化。"

告别发掘现场,组员们脑洞大开:4000多年前,福泉山作为区域中心性聚落,宛如是良渚古国的卫星城,当时的人们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福泉山,并又在此营建墓地的呢?福泉山墓地海拔8、9米,而土台所在地低于现今水平面1至2米,两者的关系如何?大面积的生活区域,何时能找寻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洲代表第二组队员进行分享

福泉山遗址景区:大汶口的背壶南下?玉琮耗工两代人?

发掘工地的疑惑多半在半小时后得到揭示,但新的疑惑又萌生。

曹晓燕作为景区的专职讲解员,接待了无数的参观团体。每次她都会突出福泉山遗址出土的文物数量的动态增加。1957年发现,到1980年代三次大发掘时收获2000多件,到2010年吴家场再次发掘至今,以良渚时代为主的文物激增到了4000多件。新世纪后的第一年,这里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学队员们

在福泉山遗址景区

听曹晓燕讲解

参加过讲座的科技企业主管花红艳留意曹晓燕解说中的细节——这里共出土过八截象牙权杖,讲座中提到的1米权杖则是最长且保存最完好的,"这里是3D打印复制件,上面的神人兽面纹很清晰。"讲座中曾讨论,如果说取一个文物代表上海史前文明最高水准,陈杰和苏州研究所所长程义都同意应该是象牙权杖。在象牙权杖上带有良渚文化标识性图案的神人兽面纹。而一枚玉琮上清晰镌刻着飞鸟神面纹。"人骑在神上,既表示代表神,也预示着飞翔而永生。"和花红艳一样听过"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四讲的陈俏梅,还清晰得记得发现良渚古城的考古学者刘斌介绍的玉琮王。"这里的玉琮需要两代人才能制作完成,要用动物的筋打磨,用鲨鱼的牙齿或老虎的牙齿镌刻花纹。"对于这样的细节她有些惊讶和感叹:"1厘米内要雕上10根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图为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琮,右图为黑陶高柄盖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图为大汶口文化彩陶背壶 右图为细刻纹带流阔把陶壶

在返程分享中,五组代表、杂志编辑姬华奎和徐则林颇有创意地以双口相声的方式,拟物化地演绎了福泉山遗址这处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时代遗存的璀璨之处。姬华奎化成1000年后长江上游的三星堆玉琮,顺江而下拜会福泉山工艺:胎层薄如蛋壳的温酒器——带流阔把陶壶上有很精细的飞鸟条纹,"这居然是用泥搓成一根根长条黏上去,既为美观也为防滑";同样叹为观止的是良渚黑陶的工艺,"在器皿烧制快完成时,用湿的泥土或叶子将之盖住,把火熄灭后会有大量的烟吸入,其实就是碳,再烧制陶器,就会变成黑色,它的密封性会变得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姬华奎和徐则林拟化为外域的器物说起双口相声,代表第五组成员进行创意分享

职员徐则林则化成来自山东大汶口文化彩陶背壶,这是福泉山遗址里出土的唯一的一件"异类",背壶上有两个带孔的把手,应该是先民穿着绳子背在身上所用。"我也是北方海边的晚辈,前来学习良渚的精华。顶在头上的玉琮代表着祭祀的神权,玉钺代表着军权,玉璧代表着财权,玉器礼制是早期国家的象征,看来孔孟的儒家礼制在45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已见端倪。"

两人的拟物化唱和让全车学员听得津津有味,窗外飞驰过青浦区练塘茭白的巨幅广告。姬华奎还忍不住让自己的家乡安徽"出场":"这是缘分,此后2000年后战国时代的楚相春申君的墓地就在安徽。"

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中的各地文化呈"满天星斗",同时各文化圈又彼此相互影响,然而,大汶口文化的陶罐为何要南下呢?

谜底或在第二讲广富林文化里才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泉山遗址景区门口,获赠书籍的研学队员留下与上海史前历史的合影

崧泽遗址博物馆:第一人、第一稻背后的生产力演变

在福泉山遗址景区的历史年表层旁,有一处屈肢葬,一位13岁女童活人被捆葬在男主人脚边。曹晓燕解释: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到了父系社会。史前上海如何从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沐浴着良渚文化的辉煌精美,下午2点,研学队伍来到了崧泽遗址博物馆。胡芳博介绍,这是2021年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年之际,唯一入选"百年百大发现"的上海史前遗址。站在开阔的博物馆外广场,造型如高低聚落的外形便让人过目不忘,有种把人吸入历史"虫洞"的肃穆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崧泽遗址博物馆外形如同高低错落的聚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组成员合影的性别序列颇有致敬崧泽先民之意

崧泽遗址博物馆素以展出"第一"而著称,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稻、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井等等。开门整面墙壁的铜雕气贯长虹,底部起于崧泽遗址的树根,首部是东方明珠等现代上海的建筑地标。讲解员胡一琦介绍,崧泽遗址博物馆从起意到建成历经了整整十年,而下周(5月18日)将迎来建馆十周年。因为研学成员都仔细听过"上海6000年"第一讲《最初的‘上海’》,因此,对诸多的"第一"不再陌生。

在崧泽遗址博物馆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五种埋葬方式,随后有母女合葬、父母与子女三人葬、夫妻合葬,对比同期在江苏张家港的东山村出土的崧泽文化墓葬和随葬品,后者显然非常丰富,非崧泽遗址的随葬品可比拟。"东山村遗址崧泽大墓主人被誉为崧泽王。"胡一琦解释道。这让人即刻联想到福泉山遗址的高级墓葬与良渚古国之间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崧泽文化晚期的崧泽遗址

发掘的五种

墓葬复原,随葬品较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家港的东山村的崧泽文化时期墓葬及随葬品,异常丰硕,被誉为"崧泽王"

切磋也在学员间展开。观看中,金祖煜提醒记者,在第五具埋葬中有战斗中需要的镞,可见史前先人非常注意身份的标识——生为战士,死亦战士。杜海燕注意到解说中一句细节:6000年前,崧泽人发明了粳稻和籼稻,称为"中国第一稻";后来浙江上山发现了万年的上山稻作之源,这里就改为"上海第一稻"。"这段修订符合《万年中国》(讲堂演讲汇编新书)的描述。"她和记者耳语。

在回程分享中,金祖煜代表第一组,借用恩格斯的《家庭、国家与私有制的起源》中观点,做了颇有学术视角的分享。他认为,从崧泽文化的墓葬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提升可以看出,从马家浜文化到崧泽文化,正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随母葬是一种标志,而到了夫妇合葬,已是步入父系社会,随葬品均匀分布,但到了良渚文化,在福泉山遗址的屈肢葬里选了女童,说明父系社会已经成熟。而其中的关键转变是通婚习俗的对偶制,使得子女有了固定的父亲,血缘关系清晰,不仅寿命提高,接着便有了最初的财产继承。而生产工具的提升使得物资充盈,陶器精美,也加速了从公有制转向私有制,有了我们看到的崧泽时期就有了"富人"——随葬品的分层,出现了"崧泽王"。血缘贵族继而产生阶级分化,从而古国得以诞生。

他的观察视角让很多组员想起了博物馆内天花板上印着的"父"字是两把斧头的交叉,而甲骨文"钺"字中衍生出"王"字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祖煜代表第一组队员进行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海燕和欧阳煜岱代表第四组队员进行分享

从"百年百大发现"的崧泽遗址博物馆出来,上海之源的概念越来越清晰。而最后一站青浦博物馆的"上海古代文化之源"展陈成了一个天然的总结回顾。记者所在的一半人跟随的是青浦博物馆党委副书记毛晓蕾的亲自解说,而"申城水文化之魅"展陈又让我们了解了上海之源在现当代的蓬勃向上。"我问胡导,在崧泽遗址博物馆的头骨是否是真的,他说是真的;在青浦博物馆,我又看到了上海第一人的头骨,他说也是真的。这时我想起了陈杰副馆长演讲中的一个细节,出土了一批头骨,统称为‘上海第一人’。"研学结束,记者才得知杜海燕是同行,我们做了细致的交流。而她也是第四组的分享代表,与她一同分享的组长国关学博士生欧阳煜岱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分享感想。美好而充盈的一日研学在他描述的动容的画面中永不落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学队员在青浦博物馆与上海第一人"合影"

崧泽遗址博物馆的尾厅展陈是星罗棋布的"满天星斗",史前7000年至4000年,各地文明起源并形成,当我们站在熠熠光辉中,仿佛被注入元神,感受到了各地先民的聪明才智、努力奋进,中华文明就是这样绵延逶迤,生生不息,而上海6000年历史亦照亮着"最初的中国"。

作者:李念

文:李念 图:现场为研学队员所摄,丁方婕制作 其余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