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传说故事家喻户晓,那宋代的缸是啥样子?浙江省嘉兴市的东塔寺遗址正在进行考古发掘。在“史上结构最复杂、千年不沉降”的东塔塔基遗址里,我们可以看到宋代大缸的模样。

  嘉兴博物馆里展出的东塔模型。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兴博物馆里展出的东塔模型。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如今,东塔寺遗址位于嘉兴市中心,而在过去它在嘉兴古城东面。寺中有高塔,且在城东,“东塔寺”因此得名。据地方文献记载,寺建于梁朝,塔始建于隋朝,在宋代和明代都曾重建,后在上世纪60年代期间拆除。因为适于登塔观景,东塔也曾是嘉兴当地的名胜。

  东塔寺遗址考古工地现场,大棚下为东塔塔基遗址。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塔寺遗址考古工地现场,大棚下为东塔塔基遗址。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2019年至2022年,嘉兴市文物部门对遗址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发现了一些遗迹遗址。2023年9月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嘉兴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嘉兴博物馆对东塔寺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

  5月14日上午,专家在考古现场考察。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4日上午,专家在考古现场考察。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在江南的水乡泽国,东塔何以在含水量极高的软土层上矗立千年?东塔寺遗址考古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说,他们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在当时极为复杂先进的建筑技术。“我们都知道宋代有许多著名文人,但是宋代也有许多能工巧匠。”

  东塔地基里复杂的木构框架。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塔地基里复杂的木构框架。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郑嘉励的同事周珂帆说,目前的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东塔塔基部分,已发掘面积900平方米,确定塔基建于北宋神宗年间。他们发现,在千年前,工人建塔先挖了深坑,再打下密集地桩,然后进行夯土,营建木构框架。

  东塔塔基内木构框架的内圈套箱。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塔塔基内木构框架的内圈套箱。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木构框架可以看作是“内、中、外”的三重套箱。套箱间既有夯土,也有板桩支撑,形成了一个坚实的土木混合结构。东塔是座方塔,根据现存宋塔和老照片推测,边长约4至6米。但是塔基至少有20米见方,开挖深度至少有5米。可见为了让宝塔巍然矗立,“施工单位”也是不惜工本。

  埋在夯土中的一口口宋代大缸。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埋在夯土中的一口口宋代大缸。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在中层套箱的结构中,考古工作者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他们一共发现52口大缸,里面装满泥土,深埋夯土之中,组成一个“亞”字形。这些大缸缸口内径1.1至1.2米,内深95厘米,缸底内径40厘米。至于它们对稳固塔基能起到什么作用,还在研究之中。

  考古队员取出了一口大缸中的部分夯土。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队员取出了一口大缸中的部分夯土。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嘉兴市文物局)联合在嘉兴博物馆举办了东塔寺遗址考古成果论证会。来自北京大学、云冈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家高校机构的专家在考察的基础上,对此次考古成果进行了论证。

  遗址出土的部分建筑构件。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址出土的部分建筑构件。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专家认为,这是国内首次完整揭露的、结构处理最复杂的塔基遗址,代表了北宋时期江南建筑基础做法的最高水平,体现了古人对水乡潮湿软土环境卓越的适应能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说,这次发现为学界了解宋代建筑技术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宋代工匠采用了土木混合结构来解决基础问题,而其中的木结构又是可以追溯到商代甚至河姆渡文化时期的井干式技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说,据现场观察,塔基历经千年基本没有下沉,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设计。

  遗址出土的部分北宋铜钱。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址出土的部分北宋铜钱。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考古工作者在塔基里发现了一些北宋神宗熙宁年间铸造的钱币。它们是塔基建造时间的重要实证。在那段时间,司马光正为了变法之事,和老友王安石反复争辩。(记者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