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意小马”粑粑,也称面塑、年模、面花,作为民间手工技艺已有100多年历史。“如意小马”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可观可看可玩可食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光的流逝,这种民间技艺也在不断消逝,掌握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普洱市墨江县龙潭乡天普村李伟村民小组的村民还一直将制作“如意小马”粑粑的技艺传承至今。

制作“如意小马”粑粑程序虽不复杂,但需要手艺人有艺术天赋和足够的耐心,所选用的是具有粘性的粳稻粳米作为主料,辅以其他稻米作为配料,将所选稻米按比例混合后用水浸泡10小时左右,上甑两次“分蒸”,稻米蒸软熟透后,放入碓窝舂碎成胶粘状的粑粑,把粑粑用巧手捏成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飞禽走兽形象,再用毛笔蘸上五颜六色的有机染料在“小动物”身上勾勒涂画,呆滞的“小动物”便活灵活现起来,“如意小马”粑粑也就大功告成。

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文武镇赶“朝山街”大集,李伟村民小组的艺人们趁赶集日前几天就把“如意小马”早早准备好了,等赶大集时到市场上交易出售。赶集人不论男女老少,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见到有卖“如意小马”,都会买上几个带回家,送老人小孩、亲戚朋友,寓意吉祥如意、万事顺利。一百多年过去了,“如意小马”从五分钱一个变成了今天的五元,十元,十五元一个,价格变了百倍之多,可唯一不变的却是手艺人的初衷、坚持和传承。

从“如意小马”的花纹,造型上看,“如意小马”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理想生活的贡品,是当地乡亲们的一种精神寄托,现墨江县龙潭乡正积极借助“如意小马”粑粑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如意小马”粑粑技艺、切实让乡亲们得实惠。

文/图 杨亚民

设计 张楠

编辑 龚怡丹

本期责编 张灵洁 华芳

审核 马波 刘丽

运维 云报集团·文旅头条新闻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电话:0871一63534744

邮箱:8707155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