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际博物馆日 听听这一“国宝”古籍的故事

视频制作:天一阁

中国宁波网记者 张芯蕊 通讯员 王伊婧

官修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最主要的载体,其中的《明史》更是除前四史之外最精善之作。天一阁里就藏有《明史》的稿本,这也是二十四史中唯一存世的手稿。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天一阁博物院发布了创意沙画短视频,带大家一起走进馆藏珍本《明史稿》的前世今生。

康熙十八年(1679)的秋天,甬上文人们在鄞江边为即将赴京修《明史》的万斯同送行。天高云淡,鄞江水寒,挚交好友们依依惜别。

当时,清廷诏请著名学者黄宗羲修《明史》,被注重气节的黄宗羲拒绝。但黄宗羲又觉得修《明史》是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便劝说自己的弟子万斯同赴京,将为故国书信史的重托交给了万斯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万斯同拜别了师友故交,带着沉甸甸的嘱托北上。

万斯同是明遗民,气节凛凛,绝不仕清。所以他拒绝清廷的一切官职,不署衔,不受俸,以布衣身份进入史局,在他心中,这也是对故国效忠的一种方式。可惜的是,他没能亲眼看到《明史》修成。

康熙四十一年(1702),64岁的万斯同积劳成疾,客死京邸。鄞江水最终并没有等来南归的游子,但“布衣史官万先生”后来被史学界誉为“明清两代,究为第一人”的史学大家。

万斯同逝世后,其手稿下落不明,世人不知其踪。直到1932年,辛亥革命遗族、河南人周维屏因生活艰难,将祖藏万斯同《明史稿》携至南京行政院,申请政府购藏,以示抚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此时,著名的甬籍书法家沙孟海正在南京,经他审定为是万氏原稿,但因索价甚高,政府无力购买。在沙孟海的帮助下,甬上别宥斋主人朱鄼卿先生以900银元购得此稿本。

朱鄼卿是一名律师,也是著名的藏书家,他爱书如命,把大半生精力都贡献给了古籍文献和文物事业。在他去世后,其家属遵照其遗愿,将别宥斋所藏全部捐献给了天一阁,而《明史稿》也随之最终归藏天一阁。

翻开这本300多年前的手稿,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看到,数百年前万斯同亲笔取舍材料,锻炼字句,全稿涂抹勾乙,朱墨灿然。手稿的始页上,还能看到后人留下的他的画像。2008年这部手稿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作为《明史》一书的鼻祖,它将在文脉的绵延传承中世代流芳。

责任编辑: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