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隔200多年 “流浪”的古籍重回天一阁

中国宁波网记者 谢舒奕 张芯蕊 通讯员 王伊婧

古籍,如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之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历史。

记者从天一阁博物院获悉,近日,该院征集到一批善本古籍,量大质优,其中包括一册流散了200余年的天一阁原藏孤本古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共征集到17种、110件,主要是古籍,还有1套雕版,其中,最具价值的就是天一阁流散书明抄本《宸濠招》,一册,高30cm,宽19cm……”6月13日上午,在天一阁古籍阅览室,天一阁博物院古籍地方文献研究所主任李开升带大家“鉴宝”,如数家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此为天一阁流散书,“从藏印判断,清代中期流散出阁,曾经卢址抱经楼、刘承干嘉业堂等各家收藏,抗战期间为郑振铎文献保存同志会购得。如今,机缘巧合下,在外‘流浪’了200余年的古籍终于回家。”李开升说。

那么,书里讲了什么?

据介绍,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南赣巡抚王守仁仓促之下汇集兵马,仅用四十三天即平定此次叛乱。刑部将审理此案相关文件汇编为《宸濠招》一书,为重要的一手历史资料,《明世宗实录》相关之处仅记录不足百字,此书则达两万余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历代藏书楼都发生过藏书流散的现象,天一阁也不例外。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在450余年的历史传承中,原藏书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途径流散出阁,在20世纪40年代一度仅存13038卷,不足历史巅峰时期的五分之一,不少珍本善本流落海外。

“天一阁原藏书流散年代不一、流散方式多样、流散种类繁多,而藏书一经散逸往往或佚或残、迅速消亡,损失不可估量。”天一阁博物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各方对流散书的追踪调查从未停止过,地方贤达、文化名流等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四处寻访,力求合浦珠还。

据悉,近年来,天一阁博物院启动“天一阁流散书访归工程”,期望能复原天一阁藏书。此书为近年来征得的第二部流散书实物,它不仅在版本和内容上皆为存世孤本,更是天一阁藏书流散的重要实物证据,对阁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多“宝贝”鉴赏——

1、《撙斋先生缘督集》雕版47块90面(叶),明万历十一年(1583)雕版,长28.5cm,宽19.5cm,厚1.8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书为宋代曾丰的诗文集。曾丰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官至德庆知府,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此万历本为曾氏文集现存最早的刻本。这批雕版为存世孤品。

天一阁藏明代雕版为馆藏特色,多为嘉靖时期版片,此万历雕版可为重要补充。

2、《三才广志》一千一百八十四卷,明浙江人吴珫编,明抄本,高34cm,宽19cm。存3卷(卷一三九至一四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珫(1449—1521)字汝美,号甘泉,湖州人。不事举业,与孙一元等并称“苕溪五隐”。继承父亲藏书数屋,故博极群书。此书编于正德年间,以天、地、人分类,广征博引,史料丰富,各门类“事实”所在明代前中期典章制度是很有价值的材料。此书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私纂类书,未曾刊刻,仅有明抄本传世,版本稀见,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均极高。

天一阁藏书中有明抄本《三才广志》残本273卷,缺此三卷内容,此本可以补充馆藏。

3、《秦汉文钞》六卷,明闵迈德等编,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朱墨套印本。七册。高26.5cm,宽17.4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书包括秦文二卷、西汉文三卷、东汉文一卷,共约一百篇。书前有臧懋循序,又列各家批评姓名,书眉上刻各家评语。由吴兴闵氏(闵迈德、闵洪德与闵暎璧)合刻朱墨套印本。套印为明代出现的雕版印刷技术革新,有特殊印刷工艺价值,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籍史和文化史现象,故此书有重要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近年天一阁将套印本作为文物征集的重点,现有明代套印本76部,国内在辽宁图书馆(137部)、国家图书馆(86部)之后、上海图书馆(75部)之前,此书可以补充馆藏所缺品种。

4、《野客丛书》三十卷,宋王楙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王谷祥刻本。十册。高28.5cm,宽19.0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楙(1151—1213)字勉夫,苏州人,王苹从孙,不图仕进,杜门著述。此书为宋代重要的学术考证类笔记,内容博洽,无所不及,以考辨典籍、杂记宋朝及历代逸闻轶事为主。与《梦溪笔谈》《容斋四笔》齐名。此本为嘉靖苏州著名文人王谷祥刻本,王氏为文征明弟子。这是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出自苏州名工之手,刊刻精美,极具收藏价值。

天一阁以收藏明刻本为重点,其中嘉靖本尤为重中之重,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天一阁所藏嘉靖本近六百种,仅次于国图、上图和南图,居第四位,阁中尚缺此种。

(来源:中国宁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