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全三册)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中国人民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

定价:960.00元

书号:978-7-5013-7637-7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装帧开本:精装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系列丛书之一种,收录该馆藏1912年以前古籍23000余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本书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系列丛书之一种,该丛书是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旨在摸清家底,揭示馆藏,反映古籍的基本信息,为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依据。目前该丛书已出版各级各类收藏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140余种。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正式组建于1950年。前身是始建于1937年的陕北公学图书馆,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图书馆、华北大学图书馆。现有两座馆舍,总建筑面积5.6万多平方米,藏书总量410万册,中外文期刊近2000种,中外文数据库800多个。图书馆馆藏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文献为主,文理兼顾、纸电并重。其中,线装古籍40余万册、民国出版物20余万册。中国人民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学校在图书馆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其后,陆续以“古籍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为名。目前有研究员11人。古籍整理研究所以古籍整理与文献研究为己任,研究所成员围绕古籍目录整理、红色文献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内页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 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文件提出要“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强古籍搶救保護、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進古籍事業發展,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這是繼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於進一步加强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7]6號),提出大力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後的又一綱領性文件。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大館考察調研時强調,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護修復和綜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藴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要“着力賡續中華文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墨香傳承千載史,紙夀維護萬代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强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爲我們進一步推進古籍整理與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産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在抗日戰争的烽火中誕生,從延安寶塔山走來,歷經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和華北大學之演進,輾轉萬里,八十餘載風雨滄桑、砥礪奮進,始終注重古籍文獻的收集,纍計收藏古籍40餘萬册。2013年,人大館入選第四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人大館所藏古籍主要以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和華北大學的舊藏爲基礎,經連續多年的采購、有關部門移交、調撥和捐贈而形成現有規模,其中包括朝陽大學藏書、張星烺贈書和劉半農藏書等。28種239册圖書被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録》。善本(乾隆以前)計2800餘種3400餘部,凡38000餘册。善本中宋元刻本11部,明刻本1200餘部,清刻本2100餘部,明清稿本、抄本和名人學者題跋批校本150餘部。古籍的特色收藏有地方志和家譜。地方志收藏豐富,大到一統志、州府志,小到縣鎮志、村志,共計5441部。家譜收藏精良,共130姓400餘部,其中稀見家譜150餘種。館藏古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在全國高校圖書館均位居前列。

宋元刻本有:宋刻元遞修本《漢書》(存卷九十九傳六十九中)、宋慶元至嘉定浙江刻本《晦庵先生文集》(存卷五十四至五十五)、元泰定元年(1324)梅溪書院刻本《類編標注文公先生經濟文衡》(存前集卷一至十、後集卷一至十五、續集二十二卷)、元至元六年(1340)慶元路儒學刻本《小學紺珠》(存卷一、四至六)等。

明清刻善本中比較稀見的有:明建文四年(1402)寧藩朱權刻本《漢唐秘史》、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衡藩朱厚燆刻藍印本《洪武正韵》、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刻本《吴歈萃雅》、清順治刻本《石渠閣評輯鋪茵古集》、清天禄琳瑯藏書康熙十五年(1676)通志堂刻本《東岩周禮訂義》(存卷一至五)、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易經增删來注》等。

稿抄本中價值較高的有:明成化抄本《[江西婺源]新安詹氏家譜》、明萬曆至崇禎抄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清乾隆邊連寳稿本《隨園詩集》、入選《世界記憶名録》的清“樣式雷”圖檔六十四張、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顧沅抄本《振綺堂簡明書目》等。

此外,古籍之中還有湖北潜江甘鵬雲崇雅堂、安徽南陵徐乃昌積學齋、浙江杭州王綬珊九峰舊廬、湖南長沙葉德輝觀古堂、湖北沔陽盧靖盧弼慎始基齋等藏書,以及林則徐、朱啓鈐、丁福保、魯迅、郭沫若等名家的少量舊藏。

館藏古籍的規模隨校史變遷而不斷發展。1937年,陝北公學成立之初,學校就設立了圖書室,收有圖書約2000册。在抗日根據地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圖書館就經常派人到各地收集包括古籍在内的圖書資料,取得很大的成效。如《史記》《通鑑輯覽》《通鑑紀事本末》都是此時從民間收購而來的。1940年春,華北聯大圖書館在山西武安、趙城、太岳等地收集到一批圖書資料。明正統司禮監刻本《五經》、明末刻本《歴代名臣奏議》等一批古籍就是此時收集到的。

1945年11月,北方大學成立,圖書館在群衆和地方幹部的支持下搶救收藏圖書資料。期間,校長、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多次派圖書館館員去北平、天津、上海等地收購大批古舊圖書。同時,也接收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衆的贈書,如高邑縣政府贈書3000餘册,臨城縣政府贈書5000餘册,張信卿先生贈書1700餘册(如明崇禎十一年刻《説易》等),郝甄卿先生贈書800餘册。值得一提的是,人大館歷史上曾收藏過《趙城藏》(通稱《趙城金藏》)4400卷。1942年趙城淪陷之際,朱德總司令電令八路軍將《趙城金藏》搶救出來,使其免遭日寇劫掠。這部書經四次轉移,1946年由晋察冀邊區政府撥歸北方大學收藏。此稀世國寶經時任圖書館主任、歷史學家尹達鑒定,并由館員張文教保管,直到1949年纔轉交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收藏。

1948年,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并爲華北大學,當時全校圖書藏量約10萬册。1949年3月,圖書館隨華北大學遷入北平,1949年前采購的圖書陸續到館,此時藏書近20萬册,其中有古籍5萬餘册。

人大成立後,圖書館的藏書大量增加,古籍收藏也得到了迅速發展。20世紀50、60年代,通過采購、調撥、接受捐贈等,古籍收藏迅速增加,人大館40餘萬册綫裝古籍書大部分入藏於此階段。

一是四處采購。20世紀50年代學校經費充裕,組織專業人員和各系教師到全國各地特别是江浙一帶,廣泛采購圖書,文史哲法各系所也大量采進古籍。

二是調撥。1950年,人大館接收了原朝陽大學和華北學院圖書館古籍綫裝書和舊平裝書,其中有古籍圖書3萬册,包括元刻遞修本《玉海》、明刻《文獻通考》《奇賞齋古文彙編》以及康熙仿宋精刻本《通志堂經解》等書。目前人大館館藏中朝陽大學古籍約有善本15種,普通古籍670餘種,這批藏書鈐有“北京朝陽大學圖書館”“北平朝陽大學圖書館”“詹宅北池子五十四號”等印。1953年秋,按國家關於院系調整的决定,教育部將清華大學數萬册圖書撥給人大館,其中古籍綫裝書約400種5000餘册。

三是接受捐贈。1953年9月,羅振玉三子羅福頤先生代表故宫博物院贈給人大館古籍4萬餘册,這些書以經部、史部居多,其中包括明成化十七年《宋史》及清刻本《大清會典》《清實録》《東華録》《十三經注疏》《皇清經解》《御製通鑑輯覽》《全唐文》等。1954年,地學家張星烺先生遺囑將本人及地學會藏書4萬餘册贈給人大館,其中大部分是古籍綫裝書,多爲山水志、雜志、地方志和清代詩文集,爲人大館地方志和清别集增加不少珍稀品種(如清道光二十五年修三十年抄本《長壽縣志》、清光緒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貴陽府署鉛印本《貴陽府鄉土地理志》一卷《貴陽府鄉土志》一卷等)。目前,人大館整理出張星烺贈書中古籍約1.1萬餘册,這批贈書鈐有“張星烺遺囑贈送”“蔚西”“蔚西居士”“張星烺印”“張亮塵印”“北京中國地學會本部”“中國地學會之圖章”等印。這一階段,我校丁鷇音教授也捐贈了一批古籍圖書。遼寧省圖書館也向人大館捐贈了一批日文圖書,其中部分爲原“滿鐵奉天圖書館”等藏書。

此外,1954—1956年,人大館接受外單位圖書共6批數萬册,大部分是綫裝書,其中有毛子水、姚從吾、胡適等人的藏書(胡適藏書後移交給北京大學圖書館)。

1970年—1978年4月,人大停辦期間,人大館藏書撥歸首都圖書館。人大復校後,全部藏書完璧回館。

在全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大館抓住發展機遇,以古籍整理爲不懈追求之志業,奮楫前行,成果斐然。

1960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綫裝書目録》編印完成,該目收録人大館1959年12月底以前入藏綫裝書17726種。

1979年,人大館在參加《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工作的同時,開始進行館藏古籍善本的普查、著録。1986年古籍整理研究室建立後,集中專業人員,於1991年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此書目收録館藏古籍善本書2400種2800餘部。

1987年12月,人大館編印了《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地方志目録》,該目收録人大館1986年6月底以前入藏的總志、地方志2400餘種(計2700餘種不同版本),其中古籍善本100餘種。

1994年,人大館整理出版《奩史選注——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大觀》;1998年,人大館點校出版《歷代茶經酒經論選譯》;2002年,人大館整理出版《柳弧》。2010年,人大館影印出版了明崇禎本《楚辭》、《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和《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珍本叢刊》。同時,還參與了大型叢書《清代詩文集彙編》中的詩人小傳撰寫工作。

2017—2018年,人大館對古籍善本進行了再次整理,并于2021年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增訂本)。

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大館不斷開拓,積極推進館藏古籍數字化開發。2001年10月,人大館開始參與CALIS古籍聯合目録數據庫著録條例的編寫工作。2017年,人大館率先啓動“中國人民大學古籍知識平臺”建設,并於2021年發布,實現了館藏綫裝古籍、民國書報刊的一站式檢索與利用。

在國家級重點文化工程——“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指導下,爲更好地摸清家底,2016年人大館啓動古籍普查工作。爲了順利完成普查登記工作,朱小梅、王麗麗規劃了目録整理的具體工作流程,統籌安排不同階段的工作任務以及人員分工。首先,將著録圖書逐函下架、出庫至古籍整理辦公室進行著録,著録完畢歸庫、上架。張慧君、閆桂梅、張寧、劉璐、李素素、廖明峰、馬佳茵等老師負責古籍上下架、出入庫等工作。曹麗、方學堯、林珊、劉進炎、段真子等老師逐册翻閲,著録其索書號、題名卷數、著者、版本、册數、存(缺)卷等。王麗麗、張寧將著録數據進行合并、按索書號排序,并進行初步核校。實書著録完畢後,古籍整理與研究部全體人員嚴格按照《全國古籍普查登記手册》《古籍普查登記表格整理規範》和《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録審校要求》,進行多次審校。曹麗、劉進炎、林珊、方學堯、段真子和閆桂梅承擔互校和清樣校對的工作,朱小梅負責善本目録的校對工作,王麗麗負責普查目録統校和出版校對工作。古籍整理與研究部全體同仁精誠協作,歷時8年,完成普查數據3.5萬餘條,合40餘萬册,摸清了館藏綫裝圖書的家底。該目録不僅符合普查要求,還支持上載“中國人民大學古籍知識平臺”,爲後續人大館古籍資源進一步開發利用、共建共享提供支撐。在此基礎上,我們按照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要求,單獨摘出1912年以前的古籍(不含域外漢籍)書目數據,編成此書。

本書屬於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録之一種,收入人大館所藏1912年以前刊印、抄寫的綫裝古籍(不含域外漢籍),共23122部21萬餘册。每種按照普查編號、索書號、題名卷數、作者、版本、册數、存卷一一著録。其中善本3322部,價值較高。本書目按照先善本古籍、後普通古籍的次序編排,善本古籍和普通古籍内按照索書號編排。

古籍目録整理是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樑,作爲“存亡繼絕”的工作,既是古籍整理人員個人的志業,也是人大館古籍整理與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及國家古籍保護工程的組成部分。本書是古籍整理與研究部全體工作人員辛勤投入的結果,凝聚了衆人的努力和智慧。感謝爲此而付出努力的所有同仁!人大館古籍普查工作,從項目啓動到書目出版,得到了人大館館長張斌教授、原館長劉後濱教授和原副館長宋姬芳研究館員的大力支持和指導。在書目的審校、出版過程中,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許海燕、趙嫄編輯給我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在此一并致以衷心謝意!

本書内容豐富、條目清晰,但囿於編者水平,加之時間倉促,難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敬請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中國人民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2023年12月22日

目 录

第一册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編委會1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前言1

110000-0143-0000001至0011212(古籍普查登記編號)1

第二册

110000-0143-0011213至0023122(古籍普查登記編號)1

第三册

書名筆畫字頭索引1

書名筆畫索引27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综合编辑室

供稿 | 许海燕 编辑 | 邓旭欣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