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小刻刀一笔一画勾勒出人物的面容,栩栩如生的表情宛若相片一般活灵活现。在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十笏园非遗空间的面塑工坊内,潍坊孟氏面塑第五代传承人孟祥祥正在制作一个来自美国的人物面塑作品订单。

与此同时,潍坊面塑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日文正在教授学生们钻研打磨新的作品。5名来自山东海事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在赵日文的鼓励下,于2024年分别创立了自己的网络小店,用来专门销售他们自己制作的面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祥祥正在制作美国客户订制的人物面塑。

多源自传承人家族技艺

具有浓厚地域文化

现如今的潍坊面塑非遗技艺,大多源自各位非遗传承人的家族技艺。据潍坊面塑第一位非遗传承人赵日文讲述,他的面塑技艺主要源自家中老人的传统手法,融合了高密花饽饽的特色与长处,经过自己多年学习逐渐形成风格。在赵日文的非遗工坊内,能清晰观察到他的面塑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传统色彩,人物形象与潍坊木版年画中的人物有异曲同工之妙,色彩鲜艳大胆,人物面容油亮精致,以传统历史或神话人物为主。

同样身为潍坊面塑非遗传承人的孟祥祥也表示,自己的面塑技艺也来源于家族中的长辈。“按照我们族谱中的记载,孟氏祖先是在1621年迁至现如今潍坊的峡山一带,并在地方官府从事文职,主管过年期间的祭祀工作。”孟祥祥介绍说,当时由于战乱不断,百姓生活水平较为贫苦,所以普通人家在过年时不会直接用猪牛羊等活物祭祀,而是选择用面制的动物造型来代替活的牲畜,被称为“面牲”,这可能是潍坊面塑最早的雏形。

细看潍坊其他面塑工艺大师,有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王美;有来自昌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刘氏面塑传承人刘廷森等优秀的民间艺术大师。他们的面塑技艺大多来自家族或亲人之间的教授与传承,虽各有特点,但又大同小异,共同构成了潍坊面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潍坊的“小手工艺”作品似乎总能引人注目。无论是翱翔世界之巅的风筝,还是家喻户晓的刺绣、年画剪纸等,都具有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艺术感,带有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生命力。这一点在潍坊面塑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纵观潍坊的面塑作品,在用色和造型上都十分大胆鲜活,即便是采用传统的“哑光”颜料,也能在整体中呈现一种勃勃生机,搭配历史或神话人物的传奇色彩,让成品更有一份特殊的韵味。

“虽说面塑的学习对基础没有太多要求,但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学起来会更加容易。”赵日文说,面塑的技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算困难,更多的是在制作过程中个人审美与创意的展示。这与绘画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一定相似性,而潍坊作为中国画都,潍坊面塑的地域特点在此体现得也更为直观。

走进校园后

有望被纳入教科书

除了是潍坊面塑第一位非遗传承人,赵日文还有一个特殊身份——潍坊面塑艺术培训创始人。

2008年,几经纠结的赵日文在家人和朋友的质疑中辞去了原本的工作。“那时候要感谢潍坊教育行业的几位前辈,他们的鼓励与支持让我下定决心要做后面的事。”赵日文说,他走进的第一家学校是当时的潍坊幼教特教师范学校,为幼师专业的学生教授面塑技艺课程。那是赵日文第一次走上讲台,也是潍坊面塑第一次作为专业技能课走进校园。随后,赵日文陆续走进潍坊聋哑学校、潍坊商校、潍坊二十里堡学校等中小学以及大中专院校开设公益课堂,将自己的面塑技艺无偿分享给热爱或想要从事面塑行业的年轻人。如今,赵日文担任山东海事职业学院邮轮游艇学院烹饪专业负责人。潍坊的面塑非遗传承人们也逐渐走进更多学校,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上了潍坊的面塑文化。

赵日文说,他鼓励班上的学生开网店,尝试把自己的面塑作品挂到网络上售卖,已经有不少学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也有许多已经毕业的学生从事了与面塑相关的行业,“现在学生们的作品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而是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道路。”赵日文说,他有学生通过面塑技艺做“二次元”玩偶,并因此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入,也有学生通过创新做面塑小摆件、小挂饰等,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用面塑实现了创业就业。

2022年,潍坊第一家中式翻糖工作室成立,赵日文和自己的学生共同创办了这家工作室,所谓“中式翻糖”就是结合潍坊面塑技艺与西方翻糖制作手法的创新型产物,是潍坊面塑顺应时代发展、融合时代脉络的又一次创新。

赵日文认为,潍坊面塑现如今还在发展初期,想要长久流传缺少“文字记载”。2024年,赵日文开始了让潍坊面塑进教材的“征程”,他跟众多热爱潍坊面塑的专业工作者们一起编纂教科书。对此,赵日文表示干劲满满,他说潍坊的面塑非遗传承人都是一条心,大家共同在做着一件事,那就是让潍坊面塑更好地流传下去。

远销海外

逐渐形成特色产业链条

2023年,通过与国内一家外贸公司的合作,潍坊孟氏面塑第五代传承人孟祥祥接到了自己的第一笔海外订单,一套来自美国客户订制的面塑人物。自那之后,孟祥祥就开始了自己的海外“接单”生活。“基本上是个人订制比较多,一年里有旺季也有淡季。”孟祥祥说,一般是客户发来想订制的人像照片,然后他按照照片用面塑进行二次创作。

人物面塑对于五官和形体的要求都特别高,长时间的海外“接单”让孟祥祥的面塑作品逐渐生出了浓厚的个人特色,在传统潍坊面塑的基础上,根据西方人的审美习惯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这让孟祥祥的面塑作品变得更为生动、立体,也奠定了其在海外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

这一年的时间,孟祥祥主要的海外客户聚集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在迎合国际市场不断创新面塑作品的同时,孟祥祥也没有忘记自己身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开班教学、参会宣传,这些都在逐渐成为孟祥祥生活的一部分。在他的非遗工坊里,经常会有路过的行人或者接孩子放学的家长进来跟他交流;在参加各种展会的现场,也经常有好奇的孩童问他做面塑的技巧。面对他们,孟祥祥总是热情又坦诚,在他眼中这都是潍坊面塑传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喜欢面塑,才能让潍坊的面塑文化得以更长远的传承。

潍坊面塑,虽各家各有所长,但又因潍坊文化的羁绊而求同存异。这也让潍坊面塑的非遗传承人们在不断发展与交流中进步,并逐渐在个人鲜明的特色之外又充满连接。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传承,需要“走出去”,走到人民心中,走到国门之外,只有顺应时代发展并不断积极创新的文化才能在新世纪的“捶打”中获得新生,让文化从历史书转移到技能书,让文化的传播者真正能顺应发展把文化技艺当做自己谋生的事业,才是文化弘扬与传播的真正意义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潍坊面塑作品

潍坊面塑

潍坊面塑相传起源自清光绪年间,当时潍坊人逢年过节馈赠礼品时,往往会带上面制石榴、寿桃、莲花、元宝、鲤鱼、金鱼等,寓意吉祥。潍坊面塑主要原料是面粉和糯米面,和面时加入各种颜料即可制作,创作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还有就是“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潍坊面塑原料的配制是以2/3的面粉和1/3的糯米和制而成,烫熟后再上锅蒸,为了增加面的通润以防止干裂,还要加上蜂蜜,最后再混以特制的颜色揉搓,这样的面人可以保证几十年不褪色。潍坊面塑对于人物形象要求细致,身形情态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充分运用揉,捏,揪,挑,压,搓,滚,碾,剁,拨,按,切等技法对细节不厌其烦地勾勒,制作一丝不苟,细致入微,武将头盔上的花纹,人物的眼睫毛、双眼皮、头饰发髻,无一处不体现制作的精良。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吴昊)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