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12月12日报道 懂车帝日前发布的2023冬季测试成绩引发华为、长城、吉利等多家车企公开质疑。一场对外倡导公平公开符合用户冬季用车场景的横评测试,为什么在结果出炉之后,出现了大面积反对的声音?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都公开发文“怒怼”,长城汽车公开发声将召开 “懂车帝冬测标准质疑沟通会”,为用户讲解新能源冬测标准。这场冬测发生了什么?主要争议点在哪里?如何看待车企下场硬杠?

饱受争议的冬季横评

饱受争议的冬季横评

在这场测试中的插混组纯电续航测试中,20台车型里比亚迪仰望以85.08%的续航达成率排名第一,问界M7增程版则以31.6%的续航达成率排名倒数第一,而且这是搭载了40度三元锂电池的问界M7增程版车型,这样的结果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引起争议?

为何引起争议?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懂车帝的测试方法是否科学公正,以及测试结果是否准确。一方面,华为、吉利和长城汽车认为懂车帝在测试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操作,如异常制热和频繁开关车门、车窗等,这些操作都可能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如果懂车帝的测试操作确实存在问题,其测试结果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目前公布的测试数据,问界M7,坦克400 Hi4-T,哈弗猛龙测试结果较差,问界M7增程版车型垫底。

标准之争与公平之争

标准之争与公平之争

AITO问界:余承东直接在社交媒体表示:坑人的测试,科学与严谨才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城汽车:发表声明:“捞干的,还得看长城”,并表示要在12月14日发布“懂车帝冬测标准质疑沟通会”,目的也是要从更客观的角度给用户普及冬测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吉利汽车副总裁杨学良也对外发声:关于懂车帝发布的《2023懂车帝冬测》混动车型纯电续航达成率这项测评结果,我也是不认同的。我同样认为测评过程不科学、不严谨,结论不令人信服,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伤害了懂车帝自身的公信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场冬测为何会让如此多的车企下场“怒怼”?通过问界汽车官方发布的《冬测表现官方解读》,参与测试车辆在正式测试前进行了共计71分钟的空调制热,在车内温度达到24摄氏度后,又持续制热40分钟。在此过程中有十余次开关车门、车窗的操作,其中最长时间超过3分钟,大大增加了空调能耗,导致电量快速下降。在严寒极限及空调持续制热条件下,多次长时间开车窗、车门,严重背离用户真实使用场景。

【图源汽车工程师 汽车产业研究院 朱玉龙微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汽车工程师 汽车产业研究院 朱玉龙微博】

就算车企没有直接质疑,以现在智能汽车的发展程度,车辆的运行数据后台也都能监测到,你想“秘而不宣”,这也是不可能。

懂车帝的回应

懂车帝的回应

面对车企质疑,懂车帝回应称,本次测试为-20℃以下极寒天气的满载续航测试,所有参与车辆在整备后编队行驶出发,使用统一标准,符合用户冬季用车场景,不存在区别对待。懂车帝冬测将正常进行,欢迎用户和车企提出宝贵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懂车帝这一回应,有行业人士认为,“也许主观意愿是统一标准,但实际测试操作中很难做到”。

举个例子,此次参与冬测有39家车企51台车辆,考虑工作车等安排,实际现场调控的车辆要更多。如果需要一天时间内完成纯电续航、油耗测试等各项内容,需要庞大的测试团队完成执行。据接近该项目的行业人士透露,这一测试团队并非全部为专业测试编辑或试车员,一部分或为外聘试驾活动团队的试车教练,主要工作是开车及配合拍摄。如果没有非常严谨的测试流程管理或者测试标准培训,可能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不同时刻、不同测试员的测试变量。比如在极寒环境中开门长达5分钟,或者加油时等待怠速超过40分钟等因素影响。

此外,与往届冬测不同的是,懂车帝此次测试没有采取买车测试模式,而是由参与测试企业提供测试车辆。这些测试车辆的所有方,就是参与测试的主机厂。

这使得面对质疑的懂车帝处境更为尴尬。

一方面主机厂拥有测试车辆操作数据,尤其在智能汽车时代,任何一点测试流程的“去标准”或小瑕疵,都可以被车辆数据监测到;另一方面,曾经国内专业测试机构由于接受车企主动提供的车型进行碰撞测试,并且经由它测试的车型大多都能获得五星的优异成绩,被网友们戏称为“五星批发部”,公信力受到质疑。此次测试中,成绩排名头部的品牌是否存在特供车、特调车,也成为事件争议点。

此外,测试标准以噱头和眼球为导向还是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和需求为导向?测试标准有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有没有权威的第三方机构介入?同一个项目的测试是否经过多轮验证?唯一结果是否是绝对结果?极限环境下,如何过滤人为操作导致不同时刻不同物理环境产生的变量?

这些问题,目前懂车帝并没有真正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答案,这是引发主机厂质疑的关键。

这次事件也给“唯流量论”敲响警钟。不可否认的是,如今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迅猛,产业蓬勃向上,产品乱花入眼,用户需要客观、公正、严谨、贴近实际使用场景且具备公信力的实地评测作为参考。但作为拥有庞大流量的平台,只有迎合用户的噱头是远远不够的,“标准”也不能停留于愿景和承诺,做“负责任”的流量,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真实的笨功夫。

作者:Bryce 流猩 女拖拉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