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侥幸从白公馆逃生的罗广斌、郭德贤等人,顾不得休养,立马再次重返白公馆、渣滓洞,寻找可能幸存的狱友。

当他们赶到遇难狱友们埋葬地,眼前的场景,让他们痛彻心扉,尤其是王振华、黎洁霜夫妇

他们夫妇被枪杀时,一人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的小手,都搂着大人的脖子,子弹穿过了孩子的胸部,小腰以下,全部被打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两个小男孩的遗体,罗广斌、郭德贤心疼的是眼泪直流,他们一个才1岁多点,一个才几个月大,这帮丧心病狂的刽子手,怎么如此狠心?

其实,这两个孩子是有机会活下来,至少可以活一个,只是,王振华、黎洁霜夫妇不愿意,他们不愿意孩子认贼作父

王振华,东北人,本名王树本,1909年生人,在其22岁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全境沦陷,怀着国恨家仇,王振华流亡到了关内。

1934年,王振华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读书,在此期间,他开始积极参加东北流亡学生的抗日宣传活动。

可令人意外的是,他最终选择了一条在当时很小众的路——托派。

当时的托派很复杂,实力也一般,至于王振华为什么选这条路,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却是确定的,他的目的一定是为了抗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王振华在北大的校友说,那时候的王振华,秉性倔强,思想幼稚而偏激

从北大毕业后,王振华去了上海,继续宣传抗日救亡,还因为抗日,遭国民党逮捕,被关押了2年多时间,直到七七事变爆发,才被放了出来,继续在上海从事拖派工作。

然而,王振华的抗日主张,与托派的政治纲领严重不符,因此,他跟托派越走越远,最终,被托派驱逐出上海。

离开上海后,王振华辗转来到来到香港,在香港与黎洁霜相识相恋。

黎洁霜是广西苍梧县人,出生当地一个工商兼地主家庭,是大家闺秀,自幼喜欢文史。

在她上初中时,就曾阅读大量进步书刊,对蒋介石的对日妥协、对内镇压学生运动的做法,很是痛恨。

1936年秋,她考入广西大学附属高中,参加了广西大学读书会,开始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探讨如何抗日救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她还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游行活动。

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黎洁霜曾打算跟桂军一起北上抗日,但可惜被母亲阻挠,未能成行,虽说如此,但她并未就此放弃,反而加入了“梧州救国话剧社”,以文艺宣传的方式,号召更多人加入抗日队伍。

1938年,广州沦陷,黎洁霜跟着哥哥来到香港避难,不能亲自扛枪保卫家乡,黎洁霜深感遗憾,她只能力所能及的为抗日做一些事情。

上过学的她,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在夜校给工人们当老师,进行抗日宣传,同时还在报社发表文章,揭露蒋介石假抗日真反共反革命的嘴脸

黎洁霜比王振华小9岁,但相同的革命志向,却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1940年,王振华受到“托派”号召,前往重庆当地委书记,黎洁霜也跟着他一起前往重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重庆后,王振华进了拖派领导的《工人呼声报》,担任编辑油印工作。

作为北大高材生,王振华的文笔很好,写的文章极富感染力,吸引了一大批读者。

而黎洁霜,则进了江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读书,闲暇之余,二人漫步小院,如同神仙眷侣。

可惜,幸福快乐的日子没过多久,灾难便降临到了他们头上。

1941年2月,王振华因为反蒋,再度被捕,被捕后,反动派从他住处,搜出了黎洁霜的照片和信件。

在王振华被捕后,有人曾跑来给黎洁霜通风报信,可黎洁霜并没有跑,反而对来人说:“振华被捕,我不能让他一个人受难,我要去陪着他!”。

于是,她不仅没躲藏,反而大张旗鼓的打听王振华的下落,最终,如愿以偿的被反动派抓了……或许,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

被抓后,黎洁霜对于拖派的事情闭口不谈,而是直接承认了和王振华的关系,目的只有一个,能跟王振华关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先是在烽火集中营被关了几年,直到1946年,才转到重庆白公馆。

刚进白公馆的时候,王振华、黎洁霜很“孤僻”,他们不参与狱中共产党员的任何活动,但也不与他们对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牢中的共产党员,对于革命事业,同样坚贞不渝,同样舍生忘死,甚至比起他们这些拖派,有过之而无不及。

渐渐的,他们开始跟狱中的共产党员有了交流,对于王振华、黎洁霜的遭遇,狱中的同志深表同情,他们一起发力,与狱卒展开斗争,争取把他们分配到了同一个牢房。

受徐林侠、张露萍等人的影响,王振华夫妇的思想也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开始倾向于共产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狱中的他们,跟共产党员一起斗争,一起劳动,一起照顾生病和受刑的狱友们,相处十分和谐。

1948年,在来到白公馆的第3年,黎洁霜产下一子,取名王小华,1949年,她又生下一子王幼华。

牢里的生活,艰苦至极,由于长期缺乏营养,生产后的黎洁霜没有奶水,只能搅浆糊喂孩子,两个孩子长得是瘦瘦小小。

特务头子徐远举见状,觉得有机可趁,便对黎洁霜说:“只要你写一份悔过书,就放你们母子出去!”。

对此,黎洁霜是嗤之以鼻:“我们一家人,死也要死在一块!”。

白公馆看守所的所长杨兴进,见黎洁霜的大儿子王小华长得可爱,没儿子的他便起了收养的心思,但黎洁霜仍是一口回绝:“我的孩子就算饿死了,也不给你做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也不知黎洁霜从哪里听到的这个消息,兴奋至极的她,不顾个人安危,把喜讯告诉了放风的同志们。

消息传开,白公馆内的同志们欣喜不已,只等着解放军赶紧打到重庆,好解救他们脱离苦海。

可惜,事与愿违,随着解放军的脚步一点点毕竟,白公馆、渣滓洞开始大批屠杀革命群众。

杨虎城、宋绮云、许侠林、江竹筠等革命志士,相继惨遭杀害。

1949年11月27日,解放军兵临重庆城下,甚至关押在白公馆和渣滓洞的同志们,都已经能听到枪炮声。

在撤离重庆之前,渣滓洞的看守们,又开始了最后一次大屠杀,这次,王振华夫妇和2个年幼的孩子,也被押上了刑场。

看到这一幕,狱友们是目眦欲裂,嘴里大喊:“把孩子放下!”,可惜,狱卒们并不搭理他们。

上刑场后,黎洁霜跟行刑的人商量:“你们多打我几枪,把我的孩子放了行不行?”。

不行,小崽子也要一起枪毙!”,这话,让黎洁霜失声痛哭,她不怕死,可她不希望自己的两个孩子也随她而去。

一旁的丈夫王振华见状,大声喝道:“不要哭,跟这帮人有什么条件可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阵激烈的枪声中,王振华夫妇和一起被押赴刑场的共产党员一起高喊“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倒在了血泊之中,跟他们一起倒下的,还有2个孩子

比起王振华、黎洁霜他们,罗广斌、郭德贤等人是幸运的,11月27日后半夜,白公馆被杀的只剩下他们19个人了,但在最后时刻,他们争取到了狱中看守杨钦典,杨钦典打开牢房的门,把他们给放了。

若不是后来罗广斌写了《烈火中永生》,写了《红岩》,王振华、黎洁霜夫妇的事迹,可能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因为,他们并非共产党人……

即便因为《红岩》,他们的故事被人熟知,但因为“托派”的身份,直到1983年,他们才被追认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