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园中

雨过春畦菜甲鲜,花明小径忽嫣然。

老翁自笑浑无事,闲看儿童放纸鸢。

“雨过春畦菜甲鲜”,诗的开篇即描绘出雨后初晴的田园风光。春雨过后,田间的蔬菜显得尤为鲜嫩,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里的“菜甲鲜”三字,既表达了蔬菜的鲜嫩,又暗含了春天的气息,使人仿佛能闻到雨后泥土的芬芳和新鲜蔬菜的清香。

“花明小径忽嫣然”,诗人接着转向园中的小径,只见花朵在雨后更加明亮鲜艳,小径两旁的花丛突然展现出妩媚动人的姿态。这里的“忽嫣然”三字,生动地描绘了花朵在雨后的变化,仿佛一夜之间绽放出了最美的笑容,使人眼前一亮。

“老翁自笑浑无事”,诗人在欣赏园中美景的同时,也描绘了一位老翁的形象。他自得其乐,笑容满面,似乎没有什么烦心事能打扰到他的好心情。这里的“自笑”二字,既表达了老翁的乐观和豁达,也暗示了他对生活的满足和享受。

“闲看儿童放纸鸢”,最后一句诗人将视线转向了一群正在放纸鸢的儿童。他们无忧无虑地玩耍着,纸鸢在空中翩翩起舞,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老翁闲闲地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宁静和喜悦。这里的“闲看”二字,既表达了老翁的悠闲自在,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

整首诗通过描绘园中雨后的美景和老翁、儿童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使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园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偶居山寺有感

万里青云路尽低,四围松竹拥禅扉。

凭师莫话封侯事,且伴山僧饱蕨薇。

这首七绝诗表达了诗人在偶居山寺时的深刻感受,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与宁静生活的情感。

“万里青云路尽低”,诗的首句即展现出一种高远的意境。诗人似乎站在山寺的高处,俯瞰着下方的世界,觉得那曾经向往的万里青云之路,此刻都显得如此低矮。这里,“尽低”二字既是对视觉景象的描绘,也寓意着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漠和看轻。

“四围松竹拥禅扉”,第二句则具体描绘了山寺的环境。四周被茂密的松竹环绕,山寺的禅门就隐藏在这片翠绿之中。这里的“拥”字用得十分巧妙,既表现了松竹的茂盛,又给人一种山寺被自然怀抱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凭师莫话封侯事”,第三句是诗人的直接抒情。他请求山寺的师傅不要和他谈论封侯拜相之事,这反映出诗人已经对世俗的功名不再感兴趣,更向往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

“且伴山僧饱蕨薇”,最后一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他希望能与山寺的僧侣为伴,共享山间的清苦生活,以蕨薇为食,过着简单而宁静的日子。这里的“饱蕨薇”既是对饮食的简单描述,也是对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生活态度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澜石水库山斋

三年客枕厌春雷,小泊扁舟破绿苔。

山月满湖花绕舍,水纹如帐梦初回。

“三年客枕厌春雷”,首句以“三年客枕”点明诗人漂泊在外的生活状态,而“厌春雷”则借用了雷声来象征生活中的喧嚣和纷扰,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厌倦和疲惫。

“小泊扁舟破绿苔”,第二句描绘了诗人驾着扁舟,停泊在水库边,轻轻划开水面绿苔的情景。这既是对诗人此刻生活的具体描绘,也暗示了诗人正在寻求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和安宁。

“山月满湖花绕舍”,第三句则是对山斋周围自然景色的描绘。山间的月光洒在湖面上,形成一片银白的世界;而花儿则环绕着山斋,宛如一个天然的花园。这种美景使诗人感到宁静和满足,也反映出他对自然的深深喜爱。

“水纹如帐梦初回”,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在此美景中的心灵感受。水面上的波纹如同天然的帐篷,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宁静的梦境。而“梦初回”则意味着诗人从喧嚣和纷扰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整首诗通过描绘澜石水库山斋的自然美景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宁静和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春日偶感

老夫自分食无鱼,春服何妨补有余。

却笑当年陶靖节,折腰犹未解悬车。

“老夫自分食无鱼”,首句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明自己生活简朴,不求奢华。他自称为“老夫”,透露出一种从容和淡定,而“食无鱼”则直接点明了他生活的清贫。这种自嘲式的表达,既体现了诗人的豁达,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春服何妨补有余”,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尽管春天到了,需要更换新衣,但诗人并不在意衣服的破旧,认为补缀一下就可以继续穿。这种对生活的随和态度,再次体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超脱。

“却笑当年陶靖节”,第三句诗人将目光投向了历史,提到了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其高尚的情操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著称,但诗人在此却对他进行了一番调侃。这种调侃并非出于贬低,而是诗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进行的一种反思和比较。

“折腰犹未解悬车”,最后一句是诗人对陶渊明的具体调侃。陶渊明虽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官职,最终还是在官场中度过了一生。这里的“折腰”和“悬车”都是对官场生活的隐喻,诗人以此暗示陶渊明虽然有着高尚的情操,但在实际行动上并未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自我调侃和对陶渊明的反思,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他既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豁达,又通过对陶渊明的调侃,表达了对人生选择和实际行动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