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现代战争越来越依赖信息化和网络化作战系统,电子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谁能在电磁频谱领域占据主动,谁就更有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在这个领域,中国正悄然发力,一种"开创性"的电子战武器浮出水面,令世界瞩目。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种创新性电子战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内信源来自(中国网等),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这种武器采用了先进的相控阵天线技术,能够从单个天线发射多个聚焦的电磁波束,同时瞄准空中、海上或陆地上的多个目标,对其进行有效干扰。

这意味着,即使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面对多个目标,这种武器也能够发挥出色的作战能力。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种新型电子战武器采用了智能化的自适应干扰技术。

即使敌方雷达或通信设备采用了跳频等抗干扰技术,试图通过不断改变工作频率来躲避干扰,这种武器也能够实时分析对手的频率变化规律,自动调整干扰信号,保持高功率和宽频率范围的持续压制,让对手无处遁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什么是跳频技术呢?它为什么能够提高抗干扰能力呢?

举个形象的例子,跳频技术就像是一群小偷事先约定,准备行窃时不走大门,而是分头从许多不同的秘密通道进入银行金库。

哪怕其中一两个通道被警卫发现并封锁,其他通道依然可以保证小偷顺利进入,完成窃取任务。

传统的电子战装备,就像是守在银行大门的警卫,只能监视并封锁这一个主要通道。

而一旦面对采用"跳频"技术的对手,传统电子战装备就很难奏效了。

但是,中国这种新型电子战武器就像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千里眼",能够同时监视银行所有大大小小的通道。

无论小偷们采取何种策略,从哪个通道潜入,都会被这个"千里眼"发现并予以阻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这种武器能够同时发射多个波束对不同方向目标实施干扰,小偷们就算频繁更换通道,也难逃法网。

跳频技术的原理,就是采用伪随机码序列对载波频率进行快速调制,使电磁信号的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快速、不规则地变化,从而大大降低敌方的截获和干扰概率。

这就如同小偷们不断变换潜入银行金库的通道,以避开警卫的监视。

然而,面对中国这种新型电子战武器,跳频技术的优势荡然无存。

这项技术突破对现代战争具有颠覆性意义,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雷达探测、电子通信等电子设备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电子战,就是要攻击和破坏敌方的电子设备,保护己方的电子设备,争夺电磁频谱的控制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能在电子战领域占据上风,谁就更有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传统的电子战装备,主要是采用高功率干扰或者电磁脉冲武器,对敌方电子设备进行"硬杀伤"。

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干扰和破坏作用,但是往往缺乏针对性和持续性,而且容易对己方电子设备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而中国这种新型电子战武器,采用智能化、多功能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既可以对多目标实施精准干扰,又可以根据敌方电子设备的工作特性实时优化干扰策略。

这意味着,即使敌方电子设备采用跳频等先进的抗干扰技术,也难逃被压制的命运。

在未来战场上,对手的雷达可能会变"盲",通信系统可能会变"哑",指挥控制系统可能会陷入瘫痪,从而极大地削弱对手的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由于这种新型电子战武器能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同时应对多个目标,因此也大大减轻了己方电子设备的负担。

传统电子战中,为了对付敌方的一个雷达或通信装置,我方可能需要动用多套电子战装备,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相互干扰。

而新型电子战武器一方面可以用一个天线阵列对付多个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智能化调控避免干扰"友军"。

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子战的灵活性和实战效能。

另外,这种新型电子战武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小巧的体积和模块化的设计。

得益于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工艺的进步,这种武器系统可以实现高度集成化,将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等多个部分紧凑地封装在一起,大大减小了整个系统的尺寸和重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意味着,这种武器不再局限于安装在大型预警机或电子侦察机上,而是可以灵活搭载于多种作战平台。

例如,它可以作为吊舱挂载在战斗机的机翼下,也可以内置于无人机的机身内,还可以安装在舰载直升机或者地面战术车辆上。

这种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使其作战部署更加灵活机动,大幅拓展了电子战的应用场景和作战半径。

以中国空军的新锐战机歼-16D为例,这是一款专门为电子战而优化设计的改装机型。

它以歼-16多用途战斗机为基础,拆除了机载雷达和光电设备,转而安装了多部电子战吊舱和电子侦察设备,旨在执行电子压制、电磁干扰等电子战任务。

可以预见,一旦歼-16D能够搭载这种新型电子战武器,其电子攻防能力将更上一层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不仅能够用强大的干扰"叫声"压制敌方雷达,用电磁"眼睛"洞察战场态势,更能用多波束精准打击"切断"敌方神经。

这样的歼-16D,无疑会成为一架名副其实的"电磁战雄鹰",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展翅翱翔。

除了飞机平台,这种小型化的电子战武器在海上和陆地战场也大有用武之地。

以海军舰艇为例,由于新型电子战武器体积小、功耗低,完全可以常规部署在驱逐舰、护卫舰等中小型舰艇上。

这不仅能大幅提升舰队整体的电子战能力,而且可以实施更加灵活多变的电子战战术。

例如,多艘装备电子战武器的舰艇可以在不同方位、不同距离上对海上和空中目标实施协同干扰,形成立体化的电磁压制网络。

而且,由于电子战武器响应速度快、重新部署方便,还可以根据战场态势随时调整干扰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消耗敌方有限的反干扰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陆地战场上,小型化电子战武器的优势同样明显。

以往,地面部队的电子战装备大多是车载或机动式的,机动性和突防能力较差。

而新型电子战武器可以安装在高机动性的轮式装甲车、履带式步兵战车等战术车辆上,跟随作战部队一起机动,随时提供电子战支援。

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战术车辆往往部署在战场前沿阵地,它们搭载的电子战武器可以在最接近敌方的位置实施电子干扰,从而最大程度地削弱敌方雷达、通信等电子设备性能,为我军地面突击和火力打击创造有利条件。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现有的主力电子战装备似乎在小型化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

以EA-18G"咆哮者"为例,它是目前美军电子战的核心力量。

但是,"咆哮者"毕竟是在F/A-18"大黄蜂"战斗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来,其体积和载荷能力仍然受到平台的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咆哮者"装备了APG-79主动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和ALQ-218接收系统等先进电子设备,但这些设备的尺寸和功耗仍然较大,很难在中小型飞机上搭载。

而美军另一款主力电子战飞机EC-130H"罗盘呼叫",体型就更加庞大了。

它改装自C-130运输机,虽然内部空间宽敞,可容纳大量电子设备,但其机动性和生存能力大打折扣。

当然,美军对电子战装备小型化的重要性也有清醒认识,并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例如,美军正在研制新一代电子战飞机EC-X,它将在中型飞机平台上搭载更加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力图在机动性和电子战能力之间取得平衡。

美军还在开发新型电子战吊舱,如"NGJ"型吊舱,它采用了新的相控阵技术和宽带技术,在保持功能的同时大幅缩减了体积。

但无论如何,在电子战武器小型化方面,美军与中国并未存在所谓明显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包括在技术层面,也包括在国防工业体系和军事创新机制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这里已经可以看出,中美两军在电子战武器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美军较多地遵循"大型化、平台化"的思路,倾向于研制体型大、功能全、造价高的电子战平台,如EA-18G、EC-130H等。

这种专业化分工的模式,固然能够集中资源发展尖端电子战能力,但在灵活性和经济性方面存在短板。

而中国则更加注重电子战武器的"小型化、模块化、泛在化",力求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单个装备的体积和成本,同时通过体系集成实现电子战能力的整体跃升。

这种分布式的模式,不仅有利于电子战装备的规模化生产和部署,也更符合现代信息化战争的需求特点。

电子战是现代战争制胜的关键,它无声无息,却能左右战局。

从"暴力干扰"到"循循善诱",从"制造噪音"到"移花接木",手段可谓千变万化。

而这次中国的"开创性"武器,再一次给这个领域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