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编者按

2024年6月6日,是“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发出一周年的重要节点。

作为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的“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进展如何?

日前,封面新闻记者前往率先启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辽宁省进行了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宁率先启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地处我国最大沙地——科尔沁沙地边缘,沙化土地面积达100.89万亩。

第一次到阜新县的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史料记载,清朝中末期以后,过度的放垦使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最终生态严重失衡,灾害不断发生。“山上没有树,山下田不收。岁岁受饥寒,辈辈当马牛。”一曲旧民谣,勾勒出这片土地曾经的苦瘠贫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里诞生了著名的“三沟经验”,即毛岭沟的封山育林控制水土流失经验、塔子沟的河边造林防风固沙经验、拉各拉村的治理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经验。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每一棵树苗”

“为了将荒山的土质改良,我们当地的林业人将一袋一袋的土抬到山上。山上没有路,就用脚踩出路。为了节省时间,常常用干粮简单充饥。”2024年5月14日,站在巴扎兰生态工程区的山顶,一头花白的阜新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柴旭光说。

他的身边,是立于山顶的一座人工修建的圆形蓄水池。他的身后,是无数个由山头、沟坡组成的青绿色环状梯田。而曾经,这里是一片连着一片的荒山,由于多为石质山地,土层很薄,林木很难成活。每次大风起,都是黄沙飞。而现在,这片黄色被绿色锁在了脚下。

或许,只有像柴旭光一样目睹了这样翻天覆地变化的人,才会对蓄水池上的那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每一棵树苗”,有着至深且别样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顶蓄水池上写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每一棵树苗”。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到常有游客造访的生态风景区,巴扎兰工程区这片土地之变,受益于持续不断地造林、治沙,让这里的山、水、林、湖、草、沙形成了和谐的整体。“如今,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柴旭光同时表示,截至目前,阜新县已完成石质山造林、退化林修复等人工造林3万亩,栽植村屯绿化美化苗木20万株,完成义务植树200万株,退化林网修复37条……

“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

“北靠大沙陀,西靠牤牛河,刮风迷眼睛,井水不好喝”,是于寺镇官营子村的老人们口口相传的顺口溜。风沙,曾是村民最忧心的事。

同样是山、水、林、湖、草、沙的综合治理,记者在这里看到了另外一个样本。

官营子村土地面积5.28万亩,耕地面积2.31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3万亩。“因为土壤沙化严重,曾经以种植业为主的这片土地,粮食产量低,农民收入少,生活环境差。”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庆年说。

通过实施科尔沁沙地治理歼灭战,官营子村明确——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扎兰生态工程区,荒山变梯田。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据介绍,官营子村已改造梯田2000亩,完成了梯田植被恢复。同时,抓住以水治沙这个关键点,利用当地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建成方塘20座、蓄水池40个,水源井300眼,地下管网5万延长米。2024年,规划实施灌区工程,形成地下水网体系化,新增灌溉面积1.3万亩,满足农田灌溉需求,确保粮食产量提升。

“官营子村现有林地18000亩,今年将实施道路沿线绿化15公里,完成迹地还林2000亩,残次林修复2000亩,并利用现有空间完成农田防护林网,为农田提供坚实的生态防风屏障,使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34%。”张庆年说。

“官营子村现有耕地23100亩,其中水田2000亩。”张庆年表示,今年将实施1.9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推广“水肥一体化”模式,努力将玉米产量从过去的亩产不足1300斤提升到亩产2000斤以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目前,我们村已经在林下种草3000亩,形成了针阔混交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化修复模式。”但张庆年也直言,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

如何打好科尔沁沙地治理歼灭战?他结合官营子村的“路线图”说,要坚持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茬锁沙、外防内治,要坚持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共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图为一处造林点。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作为辽宁有名的“沙窝子”,阜新县不仅是辽宁中部的重要风沙通道,也是京津冀地区的主要风沙源之一。

十几二十年前,一旦阜新起风,沈阳就难以避免“黄沙漫天”。近年来,随着不断绿进沙退,2020年沈阳都市圈的沙尘天数与2005年至2008年平均值相比,下降了65.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访期间,刮起大风,官营子村的上空能见度降低,太阳变得不再刺眼。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阜新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柴旭光表示,虽然经过一系列治理,当地沙化、荒漠化土地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林草资源退化、防护林体系功能下降、生态用水短缺等实际问题依然存在,防沙治沙任务仍然繁重艰巨。

记者注意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施方案(2023—2030年)》明确: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点、线、网、面相结合,全面部署、全力推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打实打好、早见成效。

谈及“攻坚战”,阜新县委书记刘彦鸿提到了生态治沙、以农治沙、以水治沙。“以治沙、肥地、沃土、增产、提效、富民的扎实成效,最终实现‘绿满阜新’”。

柴旭光表示,下一步,阜新县将围绕水网、林网、路网和锁边林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围绕治山、治田、治水、治林、治沙“五治工程”,为打赢、打胜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贡献力量。

此次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阜新县的一个目标——到2026年底前,全县沙化土地完成1—2遍治理;到2028年底前,建成沙地治理成效显著、技术模式领先、政策机制有创新、产业发展有特色的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背景

“三北”工程

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标志性工程,“三北”工程范围包括北方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建设期限从1978-2050年,历时73年,包括三个阶段八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