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被誉为“全球变暖防治关键”的碳捕集专利技术数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已经在为应对全球变暖而引领电动汽车、电动电池、太阳能板等绿色技术市场的情况下,在碳捕集、利用、储存技术(CCUS)方面迅速领先。

日本《日本经济新闻》18日公布了与三井物产全球战略研究所合作,分析2000年至今年2月主要国家工业碳捕集、隔离技术专利累计件数趋势的结果。

截至2月,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拥有的碳捕集技术专利累计数量为1.191万件,比2015年增加了4倍,接近全球相关专利的近一半。也接近排名第二的美国(3574件)的3倍。排名第三的是日本,有2977个。

从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专利排名来看,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石化),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科学院在将碳转化为甲烷或其他燃料的技术上表现出色。中国石化从去年开始启动大规模设施,可在油田地下储存100万吨以上的碳。

中国正在为在碳分离和转化等多个领域加强技术竞争力而做出国家努力。《日经》解释说:“中国拥有的专利质量也很高。从2010年代中期开始,与美国的专利质量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全球许多企业具体设定了碳减排目标,包括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降至零。为此,世界范围内对工厂或发电站尾气中的碳进行捕集,并将其埋在地下或用作化学物质原料的碳捕集技术开发竞争非常激烈。

特别是在上月举行的气候、能源环境部长会议上,美国、英国、日本等七国集团(G7)同意从2035年左右开始全面禁止未碳捕集的煤炭火力发电,碳捕集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大。全球碳捕集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为152.4亿美元,比2021年扩大6.5倍。

《日经》解释说:“中国不仅在确保知识产权,还在努力控制从原材料到核心零部件的整个脱碳供应链。在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面板、风力设备等领域,中国开始在碳捕集方面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