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搞计划生育,不让生孩子,偏有很多人冒着被罚款的风险偷偷生,政府的工作人员还得亲自上门,给怀孕的妇女做思想工作。

如今国家开放了二胎政策,年轻人反倒是不愿意生了。三胎政策更是石沉大海,激不起半点水花。

面对持续走低的生育率,一些“专家”们坐不住了,纷纷抛出各种奇葩建议。

那么,这些建议到底能不能解决问题?

对此,当代网友又怎么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专家们的“神来之笔”

俗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可在某些“专家”眼里,这山似乎不存在。他们对生育问题的理解,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有位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想法:征收单身税!

这位专家的脑回路可真是新奇,难道单身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需要被惩罚的罪过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们纷纷调侃:“单身不是我的错,是没人要我的错啊!”

这不由让人怀疑,这位专家是不是被催婚催到走火入魔了。

还有专家建议取消农村独生子女奖励。既然城里人不生,那么就从农村人先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村朋友们听了这话,怕是要气得捶胸顿足:“凭啥啊?我们种地的命就不是命了?”

有网友忍不住吐槽:“难道种地的就该多生?地里种萝卜,家里种娃娃?”

这种城乡歧视的言论,简直是在往城乡对立的火堆上浇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甚者,居然提议鼓励未婚同居生孩子。这是想让年轻人“先上车后补票”吗?

现在的年轻人可不好糊弄,他们对婚姻的态度是:宁缺毋滥,不结也罢。

有人调侃道:“这是想把‘未婚先孕’变成新时尚吗?”

这种不负责任的建议,无异于在鼓励社会道德滑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场“奇葩建议大赛”远没有结束。

经济学家马光远抛出了更加惊人的言论:“有担当、有责任、有经济实力的人一定要多生孩子。”

这番话一出,立即引发网友们的强烈反弹,纷纷讽刺他为“砖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网友愤怒地表示:“生不生孩子是我的自由,凭什么用道德绑架我?”

这种将生育与道德、责任挂钩的言论,无疑是对个人选择的严重干涉。

在很多人看来,生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是个人的选择,不应该被贴上“有担当”或“没担当”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费品”理论引发众怒

在这场头脑风暴中,最让人瞠目结舌的莫过于某位女经济师的言论了。她居然说:“子女是父母的消费品,是长期消费品。”

这话一出,可把年轻人们惹毛了。

大家纷纷表示:“这是把人当成了超市里的罐头吗?保质期还挺长!”

说真的,把孩子比作消费品,这种观点不仅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更是完全无视了养育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孩子可不是像买个冰箱那样简单,它需要父母倾注无数个不眠之夜。

更可笑的是,这位经济师似乎还在暗示“养儿防老”的概念。

仿佛孩子就是父母晚年的“保险单”或“养老金”。这种思想简直是把亲子关系变成了一场赤裸裸的交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象一下,如果真把孩子当成“消费品”,那是不是还得考虑“性价比”?

是不是还得比较“品牌”?男孩是“大家电”,女孩是“小家电”?

智商高的是“智能产品”,体育好的是“耐用品”?这种荒谬的类比,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现实生活中,哪有什么百分百的“养儿防老”!

许多年轻人自己都养活不好,哪还有余力赡养父母?

怪不得不少人会说:“与其指望孩子养老,不如买个养老保险来得实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把亲情异化为经济关系的观点,不仅伤害了年轻人的感受,也歪曲了家庭的本质。

家庭应该是爱的港湾,而不是利益的交易所。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生命的延续,而不是什么“耐用消费品”!

或许,我们该反问这位经济师:您是否愿意把自己定义为父母的“消费品”?如果不愿意,又凭什么把这种标签强加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实困境:年轻人的无奈

就在年轻人为生活压力焦头烂额之际,国家突然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新结婚政策草案。

这份草案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结婚容易,离婚难”。

比如,取消了户口簿等繁琐的登记要求,甚至允许异地登记结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乍一看,这似乎是在为年轻人“松绑”,但细究之下,却让人不寒而栗。

比如“离婚冷静期”条款。这意味着,即便双方已经同意离婚,也得再等上一个月才能办理手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某些网友的调侃:“进去容易出来难,这不就是传销组织的特征吗?”

有网友更是直言不讳:“这下好了,结婚跟签卖身契似的,谁还敢轻易踏入这个‘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草案的出台,无疑是为了提高结婚率,进而提升生育率。但它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

其实,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并非他们不负责任或者太自私。

相反,正是因为他们太负责了,所以才不敢轻易踏入婚姻和生育的殿堂。

高房价、高教育成本、激烈的职场竞争……这些都是压在年轻人肩上的沉重包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三五千,房租就要去掉一大半。

剩下的钱连自己都养活不好,还谈什么结婚生子?

更别提职场中的性别歧视了。很多女性一怀孕就面临失业的风险,即便是法律明令禁止的。

生完孩子再想重返职场,更是难上加难。这种情况下,谁还敢轻易生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决之道:需要更多实际行动

面对这些问题,与其听信那些不靠谱的“专家建议”,不如看看一些地方政府的实际行动。

比如,湖北武汉就推出了针对三孩家庭的经济补助政策。

从2023年1月起,生三孩的家庭每年可以获得一万元补助,最多可领到孩子六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意味着,一个三孩家庭最高可以获得6万元的补助。

对于很多普通工薪家庭来说,这笔钱可以大大缓解经济压力。

有武汉市民表示:“这个政策确实让我们心里有了底。虽然一万块钱不算多,但至少能解决孩子的奶粉钱和尿布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仅仅依靠经济补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全面的社会支持体系。

比如,延长产假时间,鼓励企业设立育儿假,为哺乳期妈妈提供更多便利等。

只有让年轻人不必在事业和家庭之间艰难抉择,他们才会更有信心组建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生育,本应该是一件充满喜悦和期待的事情。可如今,它却成了让年轻人望而却步的“难题”。

我们期待看到,父母们因为爱而愿意生孩子,而不是被各种压力所困扰。

毕竟,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不应该只看重人口数量,更应该关注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新晚报-2023.04.13-《热搜第一!经济学家:年轻人不生小孩不对,子女也是消费品…》
2.澎湃新闻-2023.04.12-《“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后,又有观点引质疑》
3.环球网-2024.08.17-《婚姻登记新规来了!不再需户口簿 民政部回应》
4.光明网-2021.09.28-《怀孕被辞退,职场性别歧视为何愈演愈烈》
5.齐鲁壹点-2023.06.07-《图解|多地推进育儿补贴政策,生一孩、二孩、三孩能拿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