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来讲,别人形容我为“情感营销号”我都觉得有点点误会我——但今天刚好想讲点特别像情感营销号讲的内容。)

我刷小某书刷多了发现大家总是对情感议题中的某几种特别感兴趣,一是围绕“美女”相关,自己有没有外貌红利,怎么“利用外貌红利”;二是嫁娶相关,哪种算“高嫁”、哪种算“低嫁”、哪种算“平嫁”,话题“常驻嘉宾”是专属小某书的计算双方资产数字的excel表。而这两种里面交叉出来的议题往往能得到更多讨论,比如美女高嫁和美女低嫁。

美女高嫁,众人感叹“果然如此”,美女低嫁,大家扼腕,但我觉得这个议题里面,外貌其实并不是核心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认识的朋友1,在平民女孩里算顶格的美,大眼小脸高鼻,不太打扮也能在人群里一眼被看出,桃花朵朵开,不同年龄层不同学历不同风格的异性都有对她示好。

但是拥有巨大选择权的她,稳定男朋友是哪种呢?跟多金,高知,帅气都不太沾边——是一个对她千依百顺,她能始终、永远,在他面前斩钉截铁说一不二的人。

我曾经也不解于二人的组合,直到慢慢发觉,她非常享受,对方在自己面前展现出强烈的奉献精神:物质上,小康水平的他愿意花三个月工资给她凑一件贵价毛衣、一根奢牌项链,情绪上,本质大条的他愿意为了准备好她的某次生日仪式折腾半个月的漂亮装置。

但你也不能就此粗暴地归结于:“她缺钱”、“她喜欢被爱的虚荣”,所以选择了他。我觉得并不是。本质上,她渴望的,是一种某个人把她捧在手心的体验,是一种对自己被对方放在首位、放在高处的确信,她能从中得到她所期许的自我价值感。

在她破碎的离异家庭,她小心翼翼地周旋于自己淡漠的父亲和他活泼的继女之间。从很小的年纪开始,修炼出了非常周全的社交人格,即使是当朋友,你也能在很多细节上感受到她本能地在为你做考虑,而身为独生女的我,总是在朋友聚餐点菜时忍不住把目光放在我自己最想吃的那道菜上。

有人的成长环境虽谈不上不幸,却也有一些类似于树枝被囿于盆景中弯折的缺憾,这种缺憾总会像砖缝里钻出的藤蔓,细密地生长,缓慢地攀爬,似乎并不影响什么,但是最终的某一天,覆盖掉一整栋大楼。

她找的爱人能给予她一种她在童年渴望而不可得的自在跟任性,这些会比智商、金钱、地位,更加能够击中她的命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她相反,我还认识一个长相普通但在世俗意义上“嫁得好”的女孩。两人非常巧妙地形成对比:这个朋友在普通的小康家庭娇生惯养长大,是爸妈的掌上明珠;学习能力出众,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老师的得意门生。

这样的女生其实数不胜数对不对,但最重要的是,她跳过了大部分普女人生中的最大“挫折”——她没有任何外貌焦虑。不赶时髦,不爱受欢迎的潮男,一直扎扎实实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什么是真实的世界,就是衣服真正随便穿,便宜包真正随便背,不学时兴妆容,不焦虑自己的社交媒体follower人数,也不焦虑自己的身材,等等,真真正正童叟无欺与自己大和解,或者说,根本与自己就没有矛盾…)

几乎0内耗的她,于是跟一个家境殷实数倍的男生在一起,这次换成男生索取她的能量。

而因为她0内耗、低敏感,所以高嫁吞针她轻轻就消化了。她很快接受了逢年过节所有时间都陪伴男方家人,接受男方安排自己的一切,自己变成一个新家庭的摆件,能理解男方暴躁的脾气跟刁钻的想法,还能最大程度上配合公婆提出的生育要求。

她都不放在心上去,始终觉得“是我应该做的”、“是正常的”。她就像一个真正戒掉情绪的人,在关系里不跳出情境思考,不替自己委屈,超绝钝感,能量厚重,因而感受不到自身能量的消逝。

因为她内在是满的,她不需要向外求,所以她向别人提供别人缺失的那部分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这两个故事并不是想凑个高嫁指南,我只是想说,其实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大部分...都是前者。

都是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缺憾,让我们不得不向外人索取疗伤的方法——大多数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这是伤口,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的内在其实有这样的缺失。你以为你是个非常正常的成年人了,你能掩盖好你所有的小小的“与众不同”,对不对?但你的潜意识会带着你,一直一直去找到那个未完成的暗黑童话的答案。

我前段时间写我追星的小明星是我十几岁就喜欢(也把我骗惨了)的初恋脸,读者告诉我,这是青春期的伤痛从未真正被处置好的后遗症。

Kua chua一声,我感觉心脏被击中。

是呀,因为从未在内心里得到,因为内心当中一直有这样的症结,所以我们扑向那些并不完美,并不是最优解,也带给我们其他隐患的爱人。

仅仅是因为他恰好能补足你内心最隐秘绵长的隐痛。

但我也不知道怎么讲——告诉大家你要爱自己、你要完整自己,似乎也并无意义,因为你们看,这么多年过去了,跋山涉水这么多年,跑了这么远,我依然在追星的途中发现初恋的伤口。

或许只能说,我们总要以某种方式弥补自己的缺口的,承认这一点并不丢人。

是不完美的凡人,所以畏痛的时候,以与别人形成一种温和的、互相利用的关系来麻痹日常生活。

有时候你并不觉得一个人是对你而言最好的人,但你确信他之于你,就像药物中的布洛芬——这样或许也够了。

- end -

图 | 《爱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