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人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人在江湖,那我该不该合群呢?

“是否合群”这个问题,困扰了无数人。但是,在一番挣扎后,无数人都会选择合群。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成为了异类。

在他们看来,如果身边没有朋友,就会被人看不起;如果一个人去做事,就会势单力薄;如果独来独往过日子,就会没面子。

这种观念,终究是暂时的。随着人们有所经历,接受过生活的毒打,那他们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再怎么喜欢社交的人,都会远离社交;再怎么推崇合群的人,都会远离群体;再怎么害怕成为异类的人,都会心甘情愿活成异类的样子。

一个人不再合群,远离社交,说明他有这几种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讨厌人情世故,崇尚简单淳朴。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普通人讲究人情世故,或者深究人情世故,到底有没有意义呢?有一点意义,但意义不大。

在官家,或者在富贵阶层,讲人情世故,这是必须的。大家都按照这套规则做人,你不讲,那你就混不下去了。

问题是,普通人并不在官家,也不在富贵阶层,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工薪阶层,那人情世故对于他们的意义,就比较小了。

复杂的人情世故,无法让普通人爬到高位;繁琐的人情世故,无法让普通人赚到钱。对于普通人而言,人情世故百害而无一利。

当我们看透了这一点,就会讨厌人情世故,从而远离人情世故。复杂的日子,终究是不好过的,还不如简单的生活来得实在。

哪怕是精英阶层的强者,也想活得简单,但他们身处名利场当中,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不愿被人束缚,只愿自在而活。

合群,进入到圈子里边,注定会被人束缚,活得不自在。别人做什么,你就需要做什么,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见和选择。

这种“被人束缚”的日子,只要过多了,你就会觉得没意思,甚至会有“行尸走肉”的麻木之感。

试想,一个正常人,又怎么可能接受活得麻木的现实呢?既然无法接受,那就只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合群,变得不再合群。

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我们不在乎。哪怕别人说我们是异类,我们也丝毫不在意。因为我们知道,人生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

人活一世,仅仅是一辈子罢了,倘若终其一生都活得憋屈,毫无潇洒,那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合不合群,只是选择的问题。生活质量如何,才是关键所在。

如果你认为,合群降低了生活的质量,那我劝你不要合群。低质量的合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见识人性险恶,回归平静天地。

人,唯有见识过极致的黑暗和恐惧,才会大彻大悟,想通某些问题。就拿“世道人心”来说,没有吃过世道人心的苦,就看不透世道人心的真相。

一开始,我们都认为,人性本善,只要我们善良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善良对待我们。

后来才发现,这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哪怕我们保持善良,也不见得别人保持善良。有可能,别人会更加穷凶极恶。

没有接触过黑暗,就无法拥抱光明;没有见识过人性的险恶,就无法活得清醒;没有被人欺负过,就无法走向成熟。

要想活得成熟,终究是有代价的。轻一点的代价,就是遍体鳞伤。而重一点的代价,就是人财两空。

对于世道人心,没必要有太多的期待。与其寄希望在别人的身上,不如寄希望在自己的身上。回归平静天地,活得自在安好,才算人间值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重心逐渐转移,家庭才最重要。

年轻的时候,人们都会把重心放在外人的身上。上了一定的年纪,人们的观念变了,就会把重心放在家人的身上。

跟外人相比,家人显得更重要。对外人再好,外人也不会感激你。而对家人好一点,家人就会特别感动。

这个道理,相信很多人都懂,可为什么年轻人做不到呢?因为他们经历太少,没有做足人生的加法,自然就不可能摒弃错误的期待和妄想。

40岁之前,我们要做人生的加法,目的就是尽可能接触一切,看看自己究竟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

40岁之后,我们要做人生的减法,目的就是将毫无意义的人与事,从自己的生命中清除出去。“断舍离”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跟毫无关系的外人渐行渐远了。

重视亲人,忽视外人,重视家庭,忽视外部环境,重视自己,不再合群。如此活着,人生才不会痛苦,灵魂才能更潇洒自由。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