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一路走来,保持了繁荣稳定。(摄影/于靖园)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刘源隆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一天,香港重回祖国怀抱。为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基本法承诺香港回归后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一国两制”在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弹指一挥间,香港已回归祖国20年。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一路走来,保持了繁荣稳定。

更加繁荣——经济之变

GDP——2016年生产总值达2.5万亿元(3200亿美元),较1997年累计名义增长81%;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达到33.9万元。

财政储备——财政储备在2017年3月31日预计近10000亿元,较1997年3月底的3707亿元增长超过一倍。

外汇储备——截至2017年2月底,香港金融管理局管理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由1997年12月底的928亿美元增至3905亿美元。

贸易——2016年香港是全球第七大商品贸易经济体系。同年,香港的货物贸易总额为75966亿元(9787亿美元),进口为40084亿元(5164亿美元),整体出口为35882亿元(4623亿美元)。

资本——香港有1900多家上市公司,资本市值总额约26万亿元(33300亿美元),每日平均总成交金额达600多亿元。

就业——2016年总就业人数达380万人的纪录高位,较1997年增加约65万。

这是来自于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一组数据,从数字表面的变化来看,香港回归后,在祖国大陆的强势经济带动下,确实呈现出一片繁荣。香港经济不俗的表现也得到国际机构的高度评价,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近日发布《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此外,近20年来,香港在多种国际排名中都取得不错成绩,据统计,到2017年,香港已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香港对本地企业实行税率低且操作简单的税制,对许多进口产品免税,成就了国际著名的自由港。香港健康的财政状况、自由的贸易和金融、廉洁的政府、高效的监管等,都受到国际评比机构赞誉青睐。

作为香港回归20周年的亲历者,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用“不简单”三个字来评价回归20年来香港的经济变化:“香港回归之后,遭遇了金融风暴、SARS,影响了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后来经济慢慢恢复,又重新发展起来,这一段过程不简单。”

超级联系人——关系之变

拥抱国家,面向世界,这是香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的原则。香港经济的不俗表现,与享有的“一国”和“两制”双重优势分不开。

自1985年起,内地就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截至2016年底,内地已审批的外来投资项目中,44.7%与香港有关。来自香港的实际使用金额累计达9137亿美元,占全国总额51.8%。香港也是内地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地点:截至2015年,内地在港的直接投资累计达6569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9.8%。

香港回归20年以来,与内地的经济融合日趋紧密。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促进两地的经贸合作和发展。2015年,在CEPA框架下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基本上实现两地服务贸易自由化。

香港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促进和保护投资协议及民航运输协议等,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巩固香港作为全球最外向型的国际城市之一的地位。

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是不少港商的投资内地的首站。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李秀恒,就是其中一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内地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开放的时候,而香港工业腾飞势头正猛,工人严重短缺,工业用地供不应求。看到内地的土地资源和人力成本优势,李秀恒将几条劳动密集型生产线,逐渐从香港转移到深圳。从1987年在深圳坪山投资建厂,如今,打工起家的李秀恒发展成为身家百亿的香港“钟表大王”,生意横跨运输、金融、地产等多个产业。

维多利亚港潮起潮落,深圳河的另一边也时易世变。30年间,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个过程中,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李秀恒看来,30年前,香港人投资内地还需教内地人如何做生意,帮内地引技术、做出口;回归之后,内地逐渐跟上香港的步伐,有竞争有合作;而近几年,香港更多时候要配合国家所需,内地市场需要什么,香港企业就提供什么。

“内地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两地经济关系变化是国家强大的必然结果。”李秀恒说,虽然经济关系反转,但对香港而言,机遇不减反增。一方面,香港继续作为内地联系国际市场的桥梁,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香港在内地的快速发展中获取不竭动力。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对“一国两制”的双重优势感触非常深。梁振英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过去由于有“一国”之利、“两制”之便,香港成为“超级联系人”,在贸易、资金等方面,香港可以联系好国内国外,实现经济更好发展。

如今,香港的经济发展再迎新机遇。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都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十三五”规划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法律及争议解决中心的地位,加强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角色。香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不但为香港开拓商机,也能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中西合璧——文化之变

“他们都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可他们对中国又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情,都觉得要爱国,却很难有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那样才是命运共同体。”香港作家梁文道如是评论道。

确实,香港文化诞生于东西方文明的近代深度撞击中,她有着先天身份认同缺失;但是经历了西化的洗礼和中华文化突围的抗争,它的顽强生命力和叛逆性格并行锻造,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的实施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首创,香港人有着为中华文明崛起而勇于牺牲的精神、富于社会正义感和同情心,这也是香港主流文化传统。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和香港本土流行文化的崛起,以粤语歌曲和粤语电影为主要代表的香港产品散播到世界各地,在华人社会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引起了人们对香港文化的重新审视。但是有了商业和大众化的娱乐仍然被视作“文化沙漠”,文化上的正统仍然与之隔离开来。

尽管没有北京的长城、罗马的废墟、巴黎的艺术,但香港有中西合璧的创新文化,它具有包容不同背景和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多元性,这对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20年发展,香港走出地理意义上的岛,成为全球化文明的全息缩影,它包含了更多世界文化基因。

香港回归20年,香港在祖国的庇佑下,经济繁荣、社会安宁,但是要想维持住和祖国发展的同步速度,则要认清自己的根与魂,在祖国的带领下共同繁荣。

就像2009年,由陈德森指导、陈可辛监制的电影《十月围城》,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出于民族大义,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在祖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香港文化的中西合璧与兼容并蓄,势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扮演重要的角色。

1997年,香港人目睹维多利亚湾上空日不落帝国的旗帜降下。2017年,香港人庄严肃立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迎来中华文明崛起的曙光。香港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航船,再次扬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