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报君先说两句

跨性别,百度百科解释为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

近日,北京人大附中的高三毕业生自费拍摄了一部“跨性别”电影——《逃离》,从编剧、拍摄到表演、制作,全部出自中学生。

这一题材既新锐又敏感的电影,将会走向何方?电影在师生和家长间引发了热议。文章最后我们采访了一位男同性恋青年,听听他的看法。

人大附中毕业生电影《逃离》片段

伴随着电影《花样年华》的音乐,影片主人公张望安趁着家人不在,穿起裙子、画眉抹唇、涂指甲油。

故事讲述的是高中男生成泽热心善良,曾在主人公张望安小时候被同学们嘲笑“娘”时出手相助,长大后因为一次打赌,他在微信上假扮女孩与张望安假扮的女生“安琪”成为好友。然而成泽真实身份的暴露和女孩叶梓琪的爱慕,让张望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经过探索路上的挣扎,张望安最终认识到自己是一位跨性别者,喜欢男性。

几日前,人大附中国际部学生自导自演的性少数话题电影《逃离》公映,北京同志中心内坐满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有家长,有学生,有80后。影片放映后。

在主创团队的交流会上,场面一度很激烈,关于这一题材,关于中学生做这样的表达———这是勇敢的一步,这是跨进的一步,但也是揭开隐性问题的一瞬间,性少数在家长层中仍难以切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北京同志中心”微博

争议

支持:有师生为影片点赞 佩服创作勇气

电影拍完后,在师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少学生对影片的评价较为积极。

一些同学认为影片给那些正处于自我性别意识觉醒关键时期的中学生鼓励和安慰,还有一部分学生很佩服主创团队的勇气,甚至有人认为拍摄片子的学生“承担起了原本应当由成年人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个三口之家来到现场观看了整部电影,父亲看完电影后表达了肯定:“我的孩子就是一名跨性别者,今天是陪她来看影片。我觉得拍得挺好的,之前不是很了解这个群体,现在慢慢了解了,也能从片子里面看到我孩子可能经历的一些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校内取景拍摄

反对:校方认为题材敏感超前 电影节未过审

《逃离》在人大附中公映过一场,但并没能入选今年人大附中的官方电影节。

“审片时,老师给我们的答复是,认为题材太超前了,不适合在电影节展映。”据《逃离》主创工作人员介绍,凡涉及学生恋爱且电影中出现了校服,这都是电影节的禁忌。

《逃离》公映后,有家长认为高中生并不能准确描述这个群体的生活,对于整个影片的抑郁气氛表示不屑。

“这群人本身是心理扭曲的。”一位70后家长表示。即使是电影主演的妈妈,也对这个群体表达了不解,她认为这一群体不正常,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对于这一特殊的学生电影题材,不少家长持不能接受的态度。据多位学生反映,多数家长并不愿和他们谈及和讨论性少数人群的话题。

“这仍是一个家长难以启齿的话题。包括我的家长,大家看完电影谈拍摄、谈演技,但不想谈到这个话题。”导演胡然然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要拍摄一部性少数群体的电影?

人大附中国际部高三毕业生、导演胡然然给出的答案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真实存在,甚至她的朋友中也有属于这一群体的人,然而现实是不仅仅是家长,甚至是我们这一代,好多人却并不了解,也并不理解这一少数群体。

观点

老师呼吁性教育改革

对于中学生进行自我性别认知的探索,北京十一学校常年负责学生工作的团委老师戴冲认为应当鼓励。

戴冲说,现阶段对中学生的性启蒙教育是非常有必要,而越来越多中学生自发地进行性教育的自我探索,是时代进步的一种现象。

“过去传统的教育忽视了这一点,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问题,现在虽然在性教育的推动上会遇到很多阻力,但我们大可不必讳言这些问题,而应该帮助学生们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现在包括北京十一学校在内的很多北京的中学,都逐步认识到这一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戴冲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性少数群体:需要关注 但社会观念很难改变

LGBT或GLBT是一个英文首字母缩写词,是用来指称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一个集合用语。

吴纪横(化名)是一名男同性恋,他告诉城市信报记者:“不要以为只有Gay才有异装癖倾向、或者女性化倾向,很多直男也有”。这个群体虽然仍是少数,但是依然存在,并且可能正在越变越多。

“直男们对于娶老婆的标准会相同吗?性少数群体间本身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家有没有共同的地方?有。”

“因为被认同感太差,甚至很多人自我认同感太差,所以才会形成一个个小圈子。”

“大家如果有什么共同观点的话,可能就是被逼成这个样子的,我们属于亚文化群体,我们对于社会是不会有多大影响的,现在大家都不愿意生孩子是因为生活成本太高了,异性恋都不愿意生孩子,何况是同性恋呢?”

“我们既需要心理上的帮助,也需要社会认同。有些人连自我认同都做不好,自己都接受不了,然后自暴自弃,乱约炮啊、自杀啊、自残啊等等,的确需要心理上的帮助。”

“如果站在社会多数的一方,可能生活会变得更容易。我自己觉得无所谓,但并不是每个人心理抗压能力都那么好。”

“我同样四肢健全、同样能为社会做贡献,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个东西我觉得本身就是天生的,我觉得是个人都需要心理辅导而已。”

“一部电影没有任何可能影响人们对这个群体的看法,如果有我还害怕是不好的看法,我感觉至少二十年内人们还是比较保守的。”

城市信报记者项皓

部分来源:中国青年报、教育圆桌公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