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宁夏内容中心 《宁夏记忆》栏目出品,每周一、三、五准时更新。

从煤尘飞扬的闭塞厂区迁入繁华喧嚣的市区,从低矮潮湿的平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从步行上班十多年到开着自驾车上班,每天看着窗外的景观湖水天相连、碧波荡漾,雄伟的贺兰山连绵起伏、白云掩映,高耸入云的楼房鳞次栉比,星罗密布的商铺随处都是,真有种如梦似幻恍如隔世的感觉。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厂区、嫁给旷工的我从没想过这样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石嘴山因贺兰山脉与黄河交汇之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没来这儿之前,我对宁夏没有概念,对石嘴山更是知之甚少,也从来没想过在这片土地上安家立户,生儿养女。

1979年,父母带着当时四岁的我以及两个姐姐来到了宁夏。那时候的我们,全部家当仅有几身衣服以及铺盖,从河北赶赴宁夏,父母当时应该是满怀着希望与对未来的憧憬的,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料想到,起步的时候困难总比办法多。

走进住宅区附近,看到的就是一排排整齐的院落,统一的布局统一的颜色,似乎这些都在预示着以后生活的单调和枯燥,站在院落前,父亲似乎犹豫着要不要迈步进去。

“进去吧,踏入这里的那一刻就已经没有后悔的机会了”许是看出了我们一家人的犹豫,旁边院落里走出的一位叔叔对父亲说道,这位便是李叔,来自东北。

“建厂之初为了军事保密,厂区建在了一个荒滩上,你看现在这儿哪里还有荒滩的影子。”李叔一边说着一边给我们指着身后的一排排住宅区。李叔一家是最早过来的那一批,当时的厂区建在一片荒滩上,放眼望去,厂区以及住宅区周围都是黄沙,当时的院落和现在的一般大小,但是环境比现在差太多。

后来听李叔讲,石嘴山钢铁厂是1965年成立的,当时中国的钢丝绳工业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在产品数量上,还是在产品的品种、结构、规格上都远落后于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后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钢丝绳工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国家先后在鞍山、天津、上海、宁夏等地建设了一批大中型钢丝绳骨干企业,而宁夏石嘴山钢铁厂便是其中一个。

“石嘴山钢铁厂原来叫五四厂,1970年的时候,五四厂和石嘴山钢铁厂合并为宁夏钢铁厂,再后来又更名为宁夏石嘴山钢铁厂了”。每次去李叔家都能听到关于钢铁厂的故事,在故事里,我慢慢的发现了对它的兴趣以及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同一时期,还有很多人和我们一家人一样,离别了家乡,告别了亲情,奔赴到了石嘴山参加建设。

父亲是在车间工作的,母亲是在钢厂职工医院工作的,还有很多来自北京、上海、武汉、湖南等全国各地的人们工作在这里的各个岗位,所以在这里长大的孩子既不会说宁夏话也不会说家乡话,在我们的语言中偶尔会出现几句极地道的东北话,也会不自觉地冒出两句天津话或北京话。

“想考好的大学,说好普通话才是关键。”父母不止一次为了纠正语调而说教我,那时候对父母来说最困难的可能是语言交流,而对我们来说最好玩的也在于此。大人们对我们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学习的主要动因是考回老家的大学,“老家”对于父母这样背井离乡支援“三线”的大人们来说,就是他们萦绕在心中的一个情结,好好学习的前提是讲好普通话,我们更愿意去学其他地方的方言,而不愿意讲普通话。

那时候 ,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到下午五点钟下班的时间,厂子里的大喇叭播放的“东方红、太阳升”的音乐,每当这段音乐响起,几乎所有在外玩耍的小孩都开始彼此间极为默契的协作,我和姐姐也不例外。我们会把自家的锁头打开,等进了院子后再把锁头交给小伙伴,让他们在外面把我们反锁好,等父母回来后就会看到我和姐姐们很听话的待在家里,我们不止一次的为自己的小聪明而欢呼雀跃着。

人像一粒顽强的种子,无论来自哪里,都可以植根在这片大漠戈壁,坚强地生存、快乐地生活。那时候,从父母精心准备的每一顿年夜饭、从家里一点点添置的物件、从父母精心准备参加的每一次演出,都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父辈们对生活的这份美好追求,而我们也很容易得到满足,没那么多的向往和追求,甚至也从未考虑过有一天要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钢铁厂的那扇大门是进入钢铁厂的标志,出生在这里的人们对于那扇大门应该都不陌生,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依然是老样子,只是上面的字由石嘴山钢铁厂变成了恒力集团,它纪录了无数当年在这里支援“三线”建设的长辈们的故事,而我的父母就在他们当中;它描绘了无数出生在这里、生长在这里的人们的童年,而我就在其中。

“建成投产的第一座55立方米的高炉,炼出了宁夏的第一吨钢”。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李叔说这话时他脸上洋溢着的那份发自内心的骄傲与自豪。

从“老家”来到这里的很多人和李叔一样,一边心心念念的想要回去,一边又为在这里取得的每一份成就而感到骄傲与自豪,那些支援了三线建设最终又回到老家的人们,虽然了却了“老家”情结,但新的“思乡”情结又从心底升起,对大漠戈壁、对魅力黄河、对金色贺兰山的思念,他们的青春年华、他们的艰苦奋斗、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朋友都紧紧和宁夏连在了一起。

我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厂区、嫁给旷工,以为一辈子就像母亲那样守着过一生,永远也走不出家门,永远也没有机会领略不一样的人生,能住在人来熙往、车水马龙、青山绿水的城里,能在乡里人面前真正称为城里人。如今,厂区居民都迁移到了城里,切身感受着脚下的路越来越密、楼房越来越多,公园越来越热闹。

也许,对于那些支援三线建设的父辈们来说,他们从不曾后悔来过这里,对于我们这些后辈们来说,我们也从不曾后悔留下。

文|王 芳

关于《宁夏记忆》平台的写作计划、题目设想、合作意向、费用协商等等,欢迎致电:0951-6196819 投稿邮箱:wynxnrb@163.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