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亚地区的两个大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时紧时缓,但冲突从未中断。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两国发生过三次战争。究其原因,是有很深的历史根源的。

现代印度缔造者--尼赫鲁

宗教原因

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有现在的孟加拉国本来都是一个国家,但是却有两种主要宗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印度教是南亚次大陆的原生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数千年来印度的统治宗教。但是,公元7-8世纪前后,随着阿拉伯人的商贸和入侵,印度教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1526年蒙古人后裔巴布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将伊斯兰教奉为国教,到奥朗则布时期,其宗教歧视政策开始激化印度教和穆斯林的矛盾。印度教徒开始沦为二等臣民。而18世纪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后,开始扶持印度教而打压穆斯林。导致两教矛盾日益加深。英国殖民当局有意识地利用两教矛盾,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以分化民族抵抗力量。随着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斗争的高涨,代表印度教徒利益的的国大党和代表穆斯林利益的穆斯林联盟分别于1900年代成立。这两个政治组织的成立,也进一步加剧了两个宗教的冲突和矛盾。为日后的分治打下基础。1947年6月,在印度末代总督蒙巴顿的主持下制订的《印度独立法案》,将印度分割为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国父--真纳

领土原因

克什米尔争端,是印巴最主要的领土争端。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

印巴战争

三次印巴战争

1948年到1949年因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其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1965年到1966年,还是因为克什米尔冲突,又引发了第二次印巴战争,这次战争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第二次印巴战争武力而采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于1971年初,是印度利用东巴基斯坦(现在的孟加拉国)发生动乱的局势,发动的突然袭击。巴基斯坦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受到了重创,并且直接导致了东巴基斯坦的独立,成立了孟加拉国。三次战争的发生,也让双方互相视对为死敌,两个国家成了世仇。80、90年代,两个国家为了威慑对方,都进行了核试验,发展了核武,现在也都是默认的核武国家。

所以,宗教冲突,再加上领土纠纷,就造成了印巴半个多世纪的恩怨和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