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是第一年从教的青年教师,也绝对不要做教材被动的执行者,成为教材的附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5月,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委员会和绿色教育研究院在杭州举办了全国数学优质课评选,参会的老师都可以给选手打分,并按20%的权重计入总分。我指导吉大附中力旺实验学校的张冲老师执教了“1000以内数的认识”,获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认可,荣获小学数学组唯一的特等奖获;同时,也是群众打分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一节课,很多老师打了全场最低分,这让我倍感意外,于是,我现场就开始了追踪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到:原因是张冲颠倒了教材上的例题,先教的是例2(三位数的组成和读写),后教的是例1(认识十个百是一个千)。这些老师认为张冲连教材都没读懂,没有理解和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一位区级教研员也提醒我:“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是研究懂两个对象:学生和教材!她没读懂教材!”现场,持这种看法的老师还不在少数,这引起了我的警觉!于是,在大会总结阶段,我便即席发言,谈了我的一些看法,发言内容实录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学教学首先要研究儿童,毫无疑问,这是对的!但是,把“教材”和“学生”确定为并列的两个核心研究对象是不恰当的。我认为应该把“研究教材”改为“研究数学”或者说“研究课程”。比如,同样是1000以内数的认识,不同的版本教材的编排思路是不一样的,难道你到了台湾就按照台湾教材的编排意图去教?到了使用北师版教材的地区就得按照北师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去教?到了山东按照青岛版的编写思路去教吗?……按照这种思维逻辑,到了没有教材的芬兰,你是不是就不能教了呢?

这种以“是否演绎好教材编写意图”为标准来看待数学教学的老师,说明他还局限在“教教材”这个层面上(主要表现在教教材上的内容、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去教),但数学教学绝不是教教材,也不是用某个教材教。

譬如张冲老师这节课,教的是“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数学课程内容,而不是教的某一版本教材上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研究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读懂“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个课程内容,而读懂这个内容,绝对不能只靠学校里正在使用的某一套教材和教参,还需要授课老师竭尽所能去搜集、统揽所有能帮助自己深度理解这部分数学内容、数学课程的参考资料、工具、载体、甚至环境,这其中包括各种版本的教材和配套的教辅材料、古今中外的各种数学名著、数学百科全书、各个时期关于这个课程内容的好的实践案例,还包括我们能访问、咨询到的同行、数学家、社会培训机构,甚至包括学生和家长。最后,综而何合之,依据本班孩子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尽己所能创建出适合自己班里每一位孩子学、适合自己教的数学课程!

因此,教材本身永远都只是数学教育的工具和载体,不能成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进一步说,连数学本身也只是育人的一种工具、一种载体和一个路径,也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的人。为此,我把“数学教师”解读为“主要借助数学育人的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场一位老师听完我这番话后,追问:“一位没有研究透教材、没有多年积淀的老师,怎么可能具备研究自己课程、重建自己课程的能力?教师的成长必须经过先“入格”(学会教教材),再“出格”(超越教材)的过程。”

我不以为然!我坚定地认为:就像我们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尽早尽可能地放手一样,我们也要充分地信任和尊重每一个年青教师,尽早、尽可能地放手,让他们独立尝试创建课程,教师只有在尝试建设课程的过程中才能最终学会建设课程。因此,即便是第一年从教的青年教师,也绝对不要做教材被动的执行者,成为教材的附庸,而是应该从从教的一开始就在研究教材的同时,又要勇敢地撇开教材,以课程标准为参考,以当下面对的孩子的须要、能力和认知规律为标准和依据,阅尽各种资源,研究懂儿童、研究透数学,大胆创新,和学生一起,“搭自己的台,唱自己的戏”,把每一项数学内容创建成“自己目前能做到的、最好的数学课程”,尝试用课程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传统的教学,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课程本身、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

* 张宏伟,北京全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新学金泉书院道课程校长

来源 | 全景式数学

编辑 | 白衣

商务合作请联系中师君(微信号zgjsbhh)

微书店合作请联系孙老师(微信号eastsh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荐读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

拥有这7个特质的老师,新学期会更好

让孩子从小自信的20个小方法

中国教师报2018年投稿指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