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南偏北

3.7万亿、5.2万亿、6.5万亿,近年来全国卖地收入不断创出新高。

但在2019年,事情要出现反转了。

1月26日,据21世纪经济日报报道,在房地产持续调控背景下,目前不少省份下调了卖地收入预期,部分省份缩水幅度达3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21世纪经济日报

从上图不难看出,除了北京以外,其他省份2019年的卖地收入预计增速都是下滑的,浙江、四川、重庆预期下调最为显著,均在20%以上。

虽说目前并非所有省份都公布了相关数据,各个城市下调的预期也有所差距,但整体趋势仍是有所下调的。

我们知道,我们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靠着“四本账”,分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在这“四本账”中,收入来源占比较高的当属一般预算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和政府基金收入(主要是卖地收入)。

2018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超过过7.5万亿元(其中卖地收入6.5万亿),相当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1%,属于所有收入中的“大头”部分。而政府性基金主要又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就是我们俗称的“卖地收入”,另一部分则是五险一金。

一般来说,这里面的“五险一金”部分,政府不会轻易去动的,因为涉及到了民生,是最需要“求稳”的资金。所以可操作空间较大的,就只剩下一个卖地收入了。

而现在各地均主动下调卖地收入预期,这确实这个重要信号,说明2019年极有可能是各地“土地财政”高速增长的转折之年。当然,这并不是说各地不再依赖土地财政了,但依赖度可能会有所下降。

这些年来,有些网友吐槽,认为土地财政绑架了政府与房价的关系,这也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也不能把它“一棒子打死”,只看到了土地财政的“弊端”却对它的“利民之处”视而不见。

比如,随着中国的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形成,近十几年来,我国城镇化和城市件事开始迅猛增长,不仅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就连农村经济都开始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带来了海量的就业岗位。

但任何事情也有个度,卖地收入为改善各地的基础建设确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同时,如果各地都把卖地收入当做重中之重,也同样有新的“麻烦”产生。

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如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则极有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它主要刺激的房地产业、建材业、民用化工等产业,如果长期对某个行业进行刺激,只使得行业之间的分化更为严重,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不利于整个城市长远发展规划的。

所以,用一句话来讲就是,土地财政有它可以依赖的地方,但同时又不能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把握这个“度”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之所以不少城市要在2019年下调对卖地收入的预期,归根结底还是太过依赖这个收入了,而且这个收入已经没有太多增长空间了。

据数据显示,湖北、重庆2018年卖地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在95%左右,即卖地收入与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相差不多了;其他省份中,江苏、四川、福建的这项比例也在80%以上。

若照这个趋势来看,在未来几年中,各省份卖地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在80%以上的,都极有可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对卖地收入的预期。

造成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是“理想”与“现实”相辅相成的结果,自从去年“坚决遏制房地产价格上涨’”,房地产销售增速下行,同时,房企拿地的意愿也开始下降,加上2019年棚改退潮,也为减少卖地收入“助力”了,多层因素堆积在一起,不降不行啊。

政府把“卖地收入”预期降低后,可能有的朋友就会想,既然降低“卖地收入”,那财政收入自然也得跟着减少,难道当地政府准备“勒紧腰带过日子”?

就拿四川来讲,四川2018年的卖地收入是3431亿元,预计2019年卖地收入预计下降幅度为38.2%,也就是说,减少卖地给当地财政收入带来的直接损失就超过了1300亿,这笔钱又该如何来弥补?

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在降低卖地收入后“来钱”的方式主要是如下几种,比如发行地方债券,比如让适度的让房价上涨,比如向中央哭穷,以寻求财政支付转移。这些方法都是各地中,比较常见的方法。

上面提到这几种方法,都能在短期内坚决各地的资金压力,但也都颇有点“治标不治本”的意味。比如大量举债,钱是拿到了,但日益增加的地方债务,增加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继续让房价持续上涨,也不符合住建部定调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这并是高层想要看到的。

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要想收支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就必须可以长期维系的“财源”,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各级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现在各地下调了卖地收入预期,所以不排除,未来中央有可能会调整与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在税收分成上,适当向地方政府倾斜,而这对楼市来讲完全可以称之为大变局。

从长远角度来看,如果当地政府具备了稳定的“财源”,就可以不需要以“拍卖”土地的方式来获得财政收入,而这种“财源”的获得方式最有可能的方式有两种:

1、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税收分成,假设以前1块钱的税,中央拿7毛,地方拿3毛,等到地方的卖地收入降下去以后,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了,通过调整税收分成的方式,让地方拿大头,以弥补损失。

2、对地方政府进行放权,卖地收入少了,但是整体开支不变的话,自然这个收入就得从其他地方补过来,而这个新的收入可能是未来的“房地产税”、“遗产税”等,而要想收到更多税,就得让实体经济规模起来。

但从短期来看,因为绝大多数城市还不能做到像深圳一样摆脱对“卖地收入”高度依赖的困境,所以如果今年上半年,各城市之间“卖地”幅度下浮太厉害了的话,那么到了下半年的时候,极有可能会在房价上有所表现。

这个道理比较简单,我国每年经济都会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在房地产行业自然也会相对应增速相匹配,现在卖地收入如果减下去了,自然就得让房地产相对活跃起来。

总的来说,目前在所有城市中,能像深圳一样完成原始积累,财政收入几乎不考卖地的城市,在国内仍是寥寥无几,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卖地收入”仍将是各地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是可能这个比重会适当降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