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州的一间小画廊里,装裱师傅丁军正在重复着每一天都要做的工作。

丁军经营这家店铺已经十多个年头了,熟悉他的人都说,丁师傅可不仅仅只是一名“匠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军的父亲曾是一名美术老师,从小跟着父亲学绘画的他,积淀了不少美术功底和艺术鉴赏力。

因为自家收藏的字画都需要装裱,于是父亲让丁军干起了这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丁军看来,装裱是为作品服务的,画框边框的颜色、风格都要跟作品吻合。

有些收藏家的古旧字画,都有损坏,要先揭裱,然后才是装裱。装裱时要修复残缺的东西,修复到色浸与纸张的颜色吻合,而装裱的人自己能够写字绘画就很有优势。

较高的艺术和文化品位,是一名优秀的装裱匠人不可缺少的素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料记载,书画装裱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北宋时期,宋微宗曾设立画院,并将装裱家列入官职。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逐渐在民间演变成为了一种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量尺、裁纸刀、毛刷,这是装裱匠人最常用的家当。

对于传统手工装裱字画而言,调制糨糊是第一步。

传统手工用的糨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方便以后揭裱,其次,裱出来的裱件,墨韵、水韵更好。制糨糊的时候,为了以后不生虫,里面还要加一些中药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常说的“一张宣纸托画心”,指的就是在原有的字画背后再托一层宣纸,既保护原有画心,也使之平直厚实。

“托心”时,匠人需要在字画背面刷上一层薄薄的糨糊,然后将宣纸附着在上面,反复轻刷,让宣纸与原作品最大程度地粘合在一起。

如果操作不当,价值几十万上百万的作品,很有可能在刷糨糊的环节被毁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托心”是整个装裱过程中最重要,也最考验手艺人功夫的一道工序,它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寿命,所以也被称为“命纸”。

托好画心的字画,不能立即烘干,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等待——阴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阴干的过程是整个工序中最耗费时间的一环,也是机器装裱所没有的环节。机器装裱一幅字画,只需要2个小时左右,而依靠传统手工,却需要近10天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随着装裱机器的出现,不少手艺人已经慢慢开始放弃复杂的工艺。开州城内的装裱店铺已不多见,会传统手工装裱字画的手艺人更是屈指可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军说,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他依然会选择用传统手工方式来装裱字画,因为在他看来,能一生专心做一件事,就是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