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私家车、新能源车的保有量不断上升,静态交通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了闵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今年,全市将创建100个停车资源共享利用项目,其中,涉及闵行的共有10个。目前,闵行10个停车资源共享利用项目中,五院与鹤庆路临时停车场泊位共享、马桥镇景城康乐苑与满天星广场泊位共享已完成。

除了积极完成市政府实事项目之外,闵行在缓解区内“停车难”、“充电难”以及优化停车管理方面不遗余力。今年,闵行将继续以立足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和“以静制动”的实施策略,全力推进静态交通建设,优化完善停车管理手段,以“标准化、立体化、信息化”为突破导向,以解决停车矛盾为问题导向,整合资源,鼓励创新,形成可持续的静态交通发展模式。

新增停车泊位20000个

千方百计化解停车难题

据闵行区消息:目前,居住区、医院、学校、主要商圈等区域停车矛盾始终是闵行较为突出的问题。去年,闵行共新增、优化停车泊位2.39万个,区内停车泊位达57万个。今年,闵行还将继续新增、优化2万个新增泊位,通过新增泊位总量的大幅增长,切实缓解闵行区停车难题。

新建设施,持续泊位供给

2019年,闵行继续通过结合建筑开发、枢纽建设、环境整治、绿化配套等方式,并充分利用住宅小区、医院、学校和商办等内部挖潜改建的方式,新增、优化停车泊位20000个。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周边的鹤庆路临时停车场,今年就是利用闲置空地新建而成的,共有泊位200余个。建成后,五院还与停车场开展停车共享,停车场方面专门划分50个泊位供五院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将车辆停到院外的临时停车场,而五院院内的停车泊位充分利用起来供来院看病的病人车辆使用。此举既缓解了病人看病“停车难”,又解决了五院医护人员上下班的“停车难”,实现了双方共赢。

共享泊位,提升利用效能

在新增停车泊位的同时,闵行区还着手打造“内外联动、错时共享”的停车资源共享利用格局。通过“错时错峰”停放、停车资源共享,缓解闵行停车供需矛盾,盘活了存量资源,促进各类公共停车资源的有效利用。

今年,闵行将重点针对住宅小区、轨道交通站点以及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停车需求,有效利用周边各类公共、专用和道路停车资源,落实500个以上共享泊位。例如,马桥镇的满天星广场夜间停车位利用率较为低,而周边的景城康乐苑却面临着较大的夜间停车缺口,于是小区便与满天星广场开展错峰停车泊位共享,居民们夜间停车、白天驶离,此举不光缓解了康乐苑居民夜间的停车压力,更是盘活了存量资源,促进各类公共停车资源的有效利用。

强化技术更新,扩大新能源布局

闵行还积极推进公共充电桩建设,打造集建区3公里,其他地区5公里直径范围的公共充电桩服务网络,年内完成500个公共充电桩建设。

同时,进一步优化充电设施网点布局,重点加强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单位内部专用充电设施、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的建设,对新改扩建的配建停车场(库)增设的充电设施,具有快充充电车位的数量原则上不应少于总充电车位数量的30%。

标准化+立体化+信息化

闵行停车管理更上一个台阶

推进道路停车服务标准化

增强行业管理与服务向高效、高质方向发展的理念,探索闵行区停车管理“精细化”模式,先行试点梅陇镇道路停车“标准化”建设,在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统一服务的基础上,实行“绿黄红”三色服务差异化社会公示制度,将服务分级同收费价格标准、行业监管力度相挂钩。

目前,梅陇镇10条道路停车场作为先行试点,已经改造完毕,标牌设施焕然一新,处处更是彰显人性化细节——新指示牌采用了不锈钢的材质,避免因为长期的氧化而锈蚀影响街面环境;由立杆实验改为落地式,方便居民查看;信息面采用了反光材料,夜间指示牌上的文字也让人一目了然;还在双面都备注了停车价格举报电话和服务投诉电话,为市民维权提供便利。

推进停车设施立体化

利用有限资源提高停车效能的机制探索,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加快推进机械式、智能式立体停车设施建设,提高停车资源使用效率。年内,闵行将在金虹桥、香樟商务园地区的推进立体车库建设工作。

推进停车场(库)信息化

推动经营性停车场(库)电子收费系统改造,确保新增备案停车场(库)启用和改造同步完成,并保持数据在线传输准确率。鼓励街镇按照每年不少于1处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核心商圈、公共服务区等重点区域的停车诱导系统建设工作,不断提高车辆进出场库的效率,提升泊位周转率,缓解周边道路交通拥堵状况。

更便利的公共交通,更完善的配套设施,更智慧的信息化出行……未来,伴随着闵行区“破瓶颈,补短板”,持续推进城市交通运输精细化管理,闵行的道路交通环境将进一步全面优化,闵行人的出行体验也将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