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周,迪士尼公布了由刘亦菲主演的电影《花木兰》预告片,在全球引发了热潮。花木兰以漂洋过海的文化内涵,成为迪士尼钟爱的中国“公主”形象。不过,和当年《花木兰》动画版一样,这位出口转内销的中国公主,又一次给中国的观众们带来了“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那么,在咱们中国人自己语境下的花木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其形象在千余年的时光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今天,就请大家随烂柯人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木兰诗》与木兰

我们中学时代,就曾学过乐府诗《木兰诗》,诗中记载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正是借助这一诗篇,木兰也成为千古的巾帼英雄,被人们所传颂。但是由于史籍缺乏对木兰事迹的记载,木兰的生平信息都很模糊,为后人所争论不休。

先谈木兰其人与其家乡。木兰是否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是宋代就已经开始争论的话题。唐代诗人杜牧有《题木兰庙》一诗,有其庙,应该有其人。所以主流观点认为木兰是真实存在过的。关于木兰的家乡,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多地都在争抢木兰故地的归属权。其中最靠谱的是湖北黄陂。木兰籍贯最早记载于宋代的地理书《太平寰宇记》,在湖北黄陂。且学者考证杜牧的《题木兰庙》应是在黄州附近所作,说明唐代此地就有木兰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黄陂有木兰山古建筑群

再谈木兰的生活年代,关于这点,需要考证《木兰诗》的成诗年代。现今可见的《木兰诗》收录于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但据学者考证,该诗最早见于南朝陈时期编的《古今乐录》,郭书较多采纳此书,故木兰生活时代应在此前。此外,历代学者根据《木兰诗》中的词句语法和人物场景,对木兰生活年代进行考辨,其中北朝说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木兰是北魏人,其参与的是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亦菲《花木兰》预告片剧照

《木兰诗》作为木兰形象的源头,讲述了少女木兰面对年迈的父亲无法服兵役,果断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厮杀十二年,取得赫赫战功。但是当战争结束,入京接受封赏时,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家侍奉父母。回家之后,同行者看到多年与自己为伍的木兰居然是女子,纷纷十分惊叹。故事到此为止,给后世文人雅士留下无数发挥的空间。

二、木兰的婚姻演绎

《木兰诗》没有为木兰安排结局,无数后人便根据木兰的故事不断演绎,为木兰安排了婚姻。

明朝人徐渭曾作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这一杂剧对原故事进行了扩充。这一杂剧为木兰决定了姓氏,父亲叫花弧,花木兰自此得名。杂剧中,木兰归乡后,英俊儒雅的王生感叹于木兰高尚的孝道,向木兰求婚,两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清代传奇小说《双兔记》对这一故事进一步扩充,加重木兰的夫婿王生的戏份,王生在木兰从军前就已出现,早年他们就订立了婚约。同时设计了两个人物何如古、莫欠珠,他们是与木兰同行的士兵,他们有眼无珠,木兰多次差点暴露女扮男装事实,但二人都未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人张绍贤在叙述木兰故事时,就木兰女扮男装故事展开了扩充与叙述。木兰在军中,有一次接到一个任务去招安一窝山贼,却在山中被扣为人质。山贼首领见“他”英俊潇洒,命他与自己的妹妹成亲。新婚之夜,木兰不得已向新娘坦白以求谅解,木兰的替父从军的勇气打动了新娘,新娘与她结为姐妹。随后,木兰早年约定的未婚夫王青云高中状元,调兵前来解围,最后二人双双嫁于王青云。

与幸福美满的主流结局相反,木兰的结局也有悲剧收尾的。《孝烈将军祠向辨正记》、《隋唐演义》、《马上缘》三书结尾大致都为皇帝知道木兰是女子之后,要纳木兰为妃或为其赐婚,木兰坚决不从,后自尽而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儒家文化与木兰形象

孝是儒家极力表彰的精神品质,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木兰诗》在产生之际,木兰替父从军被认为是履行家庭应尽的兵役义务,木兰的孝行并没有被直接评论。但从唐宋到明清,各种故事对于木兰“孝”的行为越来越重视,这成为木兰受赞扬的原因之一。中唐官员韦元甫极力塑造木兰这一形象,让其成为教化民众的楷模。他在解释《木兰诗》时,认为木兰在国难时毅然替父从军、保家卫国是“忠”。在战争结束后放弃高官厚禄,回家与亲人团聚,是世间大“孝”。之后,木兰便成为“忠孝两全”的道德典范,她的真情实感统统被称作是高尚的道德情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四川唱本《木兰从军》塑造中,木兰认为替父从军是尽孝道,但她的父母认为女儿离家让父母担心才是不孝。木兰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但她离家之后,话本用大量桥段描写木兰思念亲人的场景。在强烈的对比衬托中,木兰的孝女形象跃然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兰故事体现了传统中国的家族观念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木兰的贞洁观念也被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代理学兴起后,女子“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木兰诗》只讲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其中留下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宋朝士大夫严守礼法,提倡木兰的英雄形象时,刻意忽略掉这一环节,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元明时代是一个世俗化与礼法并存的时代,小说杂剧盛行,这一情节也得以展开。徐渭的《雌木兰替父从军》中木兰曾为缠足一事十分困扰,她十分留恋自己的女性身份,但是为了大义,最终忍痛割爱,放弃了缠足。在军旅生活中,面对生理问题,她也强行忍耐。这样的木兰,多了人情味和烟火气。明传奇《孝烈将军》木兰见到父母后,第一件事就是赋道“ 女身爱惜重千金,只因父子恩情深。轻出闺门备行伍,誓将一死明我心。 ”向父母说明她仍保持处子贞洁之身。晚明是一个崩坏的时代,纵情纵欲之风盛行,各种淫词艳曲流行,“易装”成为各种色情小说的一个噱头。在此环境下,为保证英雄木兰的神圣性,特加了此剧情。

四、木兰与女子的英雄气概

《双兔记》中,木兰多次指出优秀的女子应该不弱于男子,靠自己的本领建功立业。而“ 谁说女子不如男 ”也成为花木兰的标配台词。唐代全盛时期,唐人自信非凡,心中充溢着英雄气概,有着浓厚的英雄主义情节。像木兰一样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出将入相是许多人的梦想。而宋代以后,国家势力范围内缩,加上重文轻武,宋朝武功有限。但宋人心中也同样梦想着英雄人物出现。元明清时期,战乱时局中涌现了许多女英雄,明代女扮男装之习盛行,不少妇女以男装出现,展现了不菲的才华。元明清的话本小说也乐于描述各种女英雄的形象,而木兰正好可以作为这些女英雄的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兔记》中木兰决定参军之后,父母均大吃一惊,一是认为战场过于危险,二是军营均为男子,恐暴露伤女儿清白,毁坏名誉。木兰回答道:“ 况人生梦中幻境又误间,何必分女共男,将来一死何足恋,趁着这气力全,二八之岁正芳年,干一椿事业可经天,方显得不枉在人间 。”父母眼泪汪汪,劝说木兰,木兰以死相逼,一定要参军建功立业。最终父母只能无奈答应。《闺孝烈传》中,木兰母亲抱怨其父不制止木兰,父亲无奈的感叹道:“ 夫人,这还有什么商量:自古及今,哪有女儿出兵之理,这虽是女儿的一点孝心,我为父的哪里忍使她去。” 这正是父母传统思想与木兰认知的极大区别。同时这种对比带来的戏剧冲突,也使得木兰身上不拘常礼的英雄气概展露无遗。

文史君说:

在迪士尼的塑造下,木兰有着独立自主的人格,她可爱、聪明、活泼、勇敢、自信。但这是中西话语体系不同的情况下,对于花木兰形象的新解读。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君权、男权占主导地位。木兰纵是一代豪杰,在中国人的心中,对其婚姻一般也会加上“才子佳人”的理想式结局,强调女性在传统社会中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价值。而木兰作为一个“僭越”入男性世界的弱女子,贞洁观念特成为其故事叙述的重中之重。而被人们广为传颂的,是木兰事迹中的家国认同与“忠孝两全”这一中国式最高美德。在中国文化中,木兰女子身上所具有的英雄气概,当背后彰显着家国认同与代表着各种崇高美德时,也被特许和恩准,被后人所传颂。

当然,在女性平权思潮盛行的今天,迪士尼的人物塑造也没有错。毕竟,在21世纪的今天,“木兰”已不只是木兰了。

参考文献:

1、徐中舒:《〈木兰歌〉再考》,《东方杂志》22卷第14号,1925年第7期。

2、张雪:《木兰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3、刘庆莲:《替父从军传奇下的女英雄建构策略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