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文史

浩然文史

网易号

关注
3.1万粉丝
47关注
1.2万被推荐
IP属地:山东

知名文史科普自媒体历史学博士

4枚勋章

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

  • 做他的猪也比做他的儿子好!屋大维嘲讽犹太王,却正中他的悲剧
    5小时前
  • 是吴越争霸的吴王,也是西施侍奉的君王,夫差为何做不了主角
    无论是在西施的故事里,还是在勾践的故事里,夫差都是毋庸置疑的重要角色,但这位重要人物本身,却从未作为主角出现过。 这究竟是为什么? 君王、战争、美人,是中国古代作为背景创作故事时,不可避免的重要元素,而君王围绕战争和美人产生的爱恨情仇,则是故事刻画的重中之重。 身为君王的同时,还是美人的丈夫,夫差的身份其实很适合成为一个主角,但无论是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复仇故事,还是西施魅惑吴王覆灭吴国的间谍故事,都具有更大的戏剧张力。 这让夫差的存在,变得极为尴尬。 而随着故事的进展,夫差的身份逐渐从高位走向低位,从赢家走向输家,地位的下行也使得“让夫差当主角”这件事变得困难,因为没有人想看到一个走下坡路的主角。 这也是为什么以吴越争霸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普遍以勾践和西施作为故事的核心,夫差只能以一个需要被打败的配角形象出现。 这种打败不只是战场上的打败,也是情场上的“打败”,以勾践为主角的故事里,吴国要被越国的军队长驱直入,而以西施为主角的故事里,夫差要对这个越国献上的美人一往情深。 而最终,夫差要迎来他剧情的高光,一场富有悲剧性的死亡。 和角色定位不同,影视作品对夫差的选角,则极为重视,不管是1995年电视剧《西施》的寇振海、1998年《战国红颜》的童安格、2006年《争霸传奇》的马德钟、2007年《卧薪尝胆》的胡军,还是2012年《英雄》的郑嘉颖,这些演员都有着一个相对英武的形象。 毕竟除了沉迷美色的亡国之君这个刻板印象里的身份,夫差也曾经是春秋霸主之一。 虽然他的霸主之路,走得并不算长久。#历史冷知识
  • 全家60多人殉国,父子都入凌烟阁,功臣良将仆固怀恩为何反了?
    1天前
    10跟贴
  • 不是西施,也不是郑旦,夫差的最爱竟然是他!
    谈起吴国灭亡之事,大体逃不过两个方向,一是勾践卧薪尝胆,二是西施魅惑吴王,前者虽然深入人心,但未免过于正经,人们更感兴趣的,还是四大美人之首的桃色绯闻。 西施,原名施夷光,是越国知名的美人。越国对吴国称臣之后,大夫文种献上了伐吴九术,一方面消耗吴国国力,另一方面壮大越国。 伐吴九术中针对吴国的,一共有六项,第二项“重财帛,以遗其君”,第三项“贵籴粟缟,以空其邦”,第四项“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第五项“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第六项“遗之谀臣,使之易伐”,第七项“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其中美人计,就是伐吴九术的第四项。 越国教导西施、郑旦歌舞礼仪之后,将她们献给了吴王。夫差大悦,并从此沉醉在美人温柔乡里,亲小人而远贤臣,荒废国政,最终导致了吴国的灭亡。 这当然不是真的。 大败越国之后,夫差频频发动对外战争,亲率大军北上,挥戈向陈国、鲁国、齐国,这段时间的吴国在军事上,可称一句所向披靡。 这么高的对外战争频率,留给夫差沉迷美色的时间显然不多,何况比起美人,夫差最爱的,是春秋的霸主之位。 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里,西施郑旦这样的美人,能发挥的作用其实微乎其微。与其说吴国亡于夫差沉迷美色,倒不如说吴国亡于夫差的性格弱点,他沉迷于胜利,执着于霸主地位的争夺,而疏忽了对后方的控制。而越王勾践,则抓住了夫差的疏忽,趁虚而入,击败并最终灭亡了吴国。 不过比起认真分析吴国灭亡的原因,“红颜祸水”论似乎更能迎合好事者的八卦心理,“吴亡于西施”也因此成为传播最广,也更深入人心的论调。 参考资料 《越绝书·内经九术》#历史冷知识
  • 辽沈战役转折点,毛主席定下妙计,锦州歼敌10万,开始关门打狗

    2024-04-17
    图片
    03:41
  • 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人骚客,集体向吴王夫差发来差评
    作为亡国之君,吴王夫差的风评,可以用稀烂二字来形容,不过烂与烂之间也有分别,至少历史学者、政治家和文人骚客眼里的夫差,就各有各的烂法。 历史学者眼里的夫差,主要身份还是吴国的统治者,史学家的记述也更偏向于吴王的作为。 比方说《左传》因为是编年体史书的关系,所以对夫差的记述不带过多感情色彩,只是对事件的简单陈述。 而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夫差的记载就带有了情感倾向,他花费笔墨刻画夫差亲小人远贤臣的形象,较大篇幅地描写了伍子胥劝谏夫差,而夫差不听的内容,以此来刻画夫差的昏庸无道。 政治家眼里的夫差,则是一个糟糕的、不可效法的前辈。 政治家们将夫差作为一个反例来分析,因此比起夫差的行为,更重视他的行为逻辑,对夫差的评价也不局限于他本人,而是将夫差放在春秋大背景,以及历史长河中进行考量。 好比说曹操的评价“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贤之于兵也,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显然是同为统治者的视角。 至于文人骚客们,不说全部,至少有一半,对夫差的评价,都要从他老婆西施入手。 这一半文人的评价,则又分两种,一种认为吴国灭亡西施多少得负点责任,好比说宋人释智圆就写“范蠡无西施,胡以破吴国。君王轻社稷,为惑倾城色”,批评夫差沉迷美色。 而另一种则认为吴国灭亡关西施何事,唐人陆龟蒙写道“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多了去了,区区西施何足挂齿。 另一半文人评价夫差,则是从夫差对臣子的态度入手,这也很好理解,毕竟文人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君王效力。 好比说唐人周昙写“会稽既雪夫差死,泉下胡颜见子胥”,就是在批评夫差这个人不听忠臣谏言,而宋人张咏写“由来邪正是安危,不信忠良信伯嚭”,则是在批评夫差亲近小人。 参考资料 牙彩练:《左传》和《史记》中吴王夫差形象的比较#历史冷知识
  • 世代流传的隆中对,真是诸葛亮的原意吗?我怀疑被人篡改了
    2024-04-16
  • 范仲淹只是一个文人?不!他还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忠臣!
    提起范仲淹,大家第一反应一定是那句名扬古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如果大家以为范仲淹仅仅是个能写诗作文的文人,那可就大错特错!其实,历史上的范仲淹不仅文采出众,而且还是一个被百姓爱戴的文武全才! 范仲淹年幼时家道中落,他却能毅然辞别乡里,拜访名师,寒窗苦读。也正是在此时,他立下了要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在1015年举人及第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他到任泰州后,发现泰州堤坝修筑于唐朝,此时早已破败。因此,1021年他征集4万民工开始在泰州修筑了捍海堰,尽管中途因母亲去世而离任,但他为继任者留下了详细计划和坚实基础,这座堤坝在1026年完工,被当地百姓称为“范公堤”,至今仍受人纪念。范仲淹还在苏州、江淮等地多次治理水患、赈灾济民,为后世留下宝贵经验,明代甚至沿用了他的治水方法。 范仲淹具有远见卓识,在多次被贬谪、体察民情和官风后,深刻认识到北宋朝廷的隐患。因此,在1043年他上书宋仁宗,提出改革科举考试、整顿吏治、重修武备等方针。宋仁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实施了被称为“庆历新政”的改革。尽管这些改革触动了旧势力,只持续了一年便被废除,但这一年的改革开启了北宋的改革风潮,为王安石的变法奠定了基础。 此外,范仲淹还是一个擅长抵御外敌、善于练兵的人物。在1040年,他被派往西北抵御新兴的西夏政权。范仲淹详细考察了西北复杂的地形后,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依靠险峻的地形对抗敌人。他还整顿了军队的不良作风,提拔了优秀将领,使得西北地区的防御部队战斗力迅速提升。直到北宋末年,他们仍然是一支实力强劲的军队。 这就是范仲淹,一个文武全才的栋梁之材。#历史冷知识
  • 《商君书》和《吕氏春秋》哪个是大秦救命良方?秦始皇:我选错了
    2024-04-15
  • 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和吕夷简的你来我往
    大家对范仲淹的了解,大体上来自他《岳阳楼记》作者的身份,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得古今多少文人志士为之扼腕叹息。比起他的文学成就,他在政治上的成就也不遑多让,范仲淹推动过改革变法,做过参知政事,也和宰相吕夷简有过一场震动大半个朝堂的矛盾。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向皇帝进献了一副《百官图》,对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扶植党羽的工作作风表达了严厉批评。他和吕夷简之间的矛盾要从三年前,也就是明道二年开始说起,当时郭皇后误伤了宋仁宗,因为和郭皇后关系不好,吕夷简主张废后,而范仲淹觉得不应该废后,和吕夷简大吵一架,范仲淹吵赢了架,两个人的梁子也就此结下。 所以这次范仲淹对吕夷简的批评,极大地激怒了吕夷简,吕夷简果断反击范仲淹,说他勾结朋党,离间君臣,两个人吵得是你来我往火气大盛。这场吵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景祐党争。宋仁宗为了平衡两个人的势力,作为仲裁者介入了吕范二人的吵架里,他选择支持吕夷简而打压范仲淹,使用管理员权限将范仲淹的账号锁定,罢黜他的官职,令他改知饶州。吵架吵赢的吕夷简方气焰大盛,把为范仲淹说过话的官员们一一封号,降职的降职,贬黜的贬黜,导致范仲淹离开京城去饶州的时候,竟然没什么人敢为他践行。 当然吕夷简也没有得到什么好的结果,宋仁宗能为了平衡朝局打压范仲淹,就能以同样的原因打压吕夷简。景祐四年,吕夷简被罢相,当初因为畏惧宰相势力低头的官员们也支棱起来,为范仲淹说几句公道话。双方的支持者们吵起群架来,恰好应了当初吕夷简和范仲淹吵架时,互相职责对方的结党一事。#历史冷知识
  • 徐达因吃朱元璋赐的蒸鹅而死?为何吃鹅的谣言如此泛滥

    2024-04-14
    图片
    04:05
  • 魏国是秦国的人才培养基地,从商鞅到范睢,全被魏国送出去的
    范睢,魏国人。家境贫寒,但志向远大,富有才学,以能言善辩著称。曾是魏国大夫须贾门客,不受重用。和须贾一起出使齐国,因齐王冷淡须贾,热情接待自己,而遭到领导嫉妒,最后被冠上通敌的帽子,险些被打死。后在郑安平、王稽的帮助下,在前271年逃亡秦国,化名张禄给秦王上了自荐信。当范睢到了宫门,寺人引路,恰好秦王走来。寺人马上提醒范睢秦王来了,赶紧行礼。但范睢故意大声说,“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范睢无情揭露了秦国王权衰弱,外戚当道的现实,迎来了秦王的兴趣。随后范睢献上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主张重点功魏韩赵,结交燕齐,如此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听闻此言,昭王大喜,当即拜他为客卿。 前266年,范睢向秦王谏言说,在齐国,人们只听说孟尝君田文,没有听说齐王,在秦国同样只听说太后、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等外戚,没有听说秦王的。如今太后独断,穰侯恣纵,华阳君处罚随心所欲,高陵君任免官吏不经朝廷。自古这些权贵聚集在一起,国家没有不危险的。此言终于驱使秦昭王驱逐外戚。同年范睢被任命为丞相,并把应城作为范睢封地。 范睢担任丞相期间,开凿了通往蜀地的褒斜道,此路成了关中、巴蜀的主路,巴蜀粮食得以源源不断运送至关中,有力的保障了秦国的军需。后山东诸国谋士在赵国商议合纵攻秦。秦王为此忧虑。而范睢用美女和黄金,前往赵国公开拉拢,各国谋士为了黄金陷入争吵,新一轮合纵也被扼杀在萌芽中。 长平之战之战后,秦军趁势进攻赵国邯郸,范睢在列国游说下,反而劝秦王接受赵国的割地议和请求。其后赵国背弃割地诺言,秦军再攻邯郸,范睢趁机排挤白起,致使白起自杀。而攻赵的秦军遭到各国联军抵抗,大败。虽然秦军失败,但秦国统一的大势已经不可阻挡。范睢荣宠不减。但不久范睢又遭到郑安平、王稽卖国的连累,最终还是不得善终。 参考文献 《史记》,中华书局1975年。#历史冷知识
  • 李隆基手段多厉害?马嵬驿之变把杨家吃干抹净,帝王心术堪称完美
    2024-04-13
    4跟贴
  • 推动秦国崛起的相邦,不能善终,谁为范睢之死负责
    关于秦昭王相邦范睢的结局,众说纷纭,但主流认为他并非善终。在大秦崛起路上的著名丞相,为何如此下场,谁该为他的死负责。 秦昭王继位初期,实权皆在外戚之手,直到范睢入侵,帮其夺回王权,《史记》称“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可见范睢是大秦崛起路上的重要帮手。但这么一位功绩显赫的丞相,下场并不好。《史记》只说范睢“因谢病请归相印”,其后命运就不得而知。后世猜测了他的两种结局,一个是秦昭王顾念其功绩,未追究其过错,所以《文献通考》说他善终。但更多的人认为因范睢亲信郑安平、王稽出卖秦国而连累了他。秦法严苛,“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意思是被推荐者犯罪,推荐者同罪。而秦以法治国,严格按照法律办事,郑安平率2万秦军投降赵国求生;王稽则因私通外国而被弃市。如此大罪,范睢必死。《战国策》载“秦王大怒,而欲兼诛范睢”。随着《云梦秦简·编年纪》的出土,更多人相信范睢并非善终,《编年纪》载,秦昭王52年(前255年)“范睢死”。所以目前认为范睢一定是受郑安平等人连累所以被杀。 那么他是什么被刑罚杀死的呢。马非百依据《战国策》的记载,“臣愿请药赐死,而恩以相葬臣,王必不失臣之罪,而无过举之名”。为了避免秦王担上失察的罪名,范睢是主动请求毒药自尽。而林剑鸣认为郑、王之事皆是重罪,秦法严苛,所以范睢一定是被明正典型,和王稽一同被处死。 总的来看,范睢之死固然可惜,但也有范睢本人的原因,他所信任的郑安平、王稽二人能力太差,却因为对范睢有私恩而被大加提拔,终于酿成祸事。 参考文献 白国红:《范睢之死新论》,《历史教学》,2018年20期。#历史冷知识
  • 清代前中期没太监专权,这是它的进步,也得益于它落后的社会文化
    2024-04-12
    11跟贴
  • 遭到原主诬陷,范睢怒而赴秦,还演化出睚眦必报的成语
    魏国人范睢拜秦相后,魏国曾派人朝贺,但在宴会上范睢对魏使百般羞辱,还要求魏国把魏相魏齐的人头送来,否则就要率秦军屠灭大梁,魏齐走投无路之下自杀。那么二人有何恩怨。 范睢本在魏国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随须贾一同出使齐国。齐国却晾着须贾。反而是齐王听说范睢有才能,于是私下里送大量的肉和黄金给范睢。范睢虽然坚辞不受,但事情还是传到了须贾耳中。齐王对自己冷淡,对范睢的热情,很明显门客范睢的名气已经超过自己这个主人,如此落差,须贾认为丢了面子。须贾不能拿齐王怎么样,但范睢可就倒霉了。回到魏国之后,须贾将事情告诉丞相魏齐,并诬陷范睢私通齐国。魏齐便把范睢抓起来进行鞭挞,将范睢的牙齿打掉、肋骨打折,扔进茅厕。后来魏齐和宾客宴饮,大醉之后去如厕,便将尿水撒到范睢身上。 范睢求助守卫,承诺报酬,守卫将其释放。在郑安平帮助下,通过秦国使臣王稽,范睢化名张禄得以入秦。通过范睢口才和智慧,他被秦昭王拜为客卿,不久成为丞相。其后秦国东出,屡次攻略魏韩土地,魏韩等国使者只得入秦求助丞相张禄。魏国使臣就是须贾。入丞相府前一天,范睢化妆成乞丐去见须贾,须贾大吃一惊,攀谈几句后,须贾觉得范睢可怜,就将自己的几件衣服送给范睢。随后便去丞相府参加宴会,但当他看到主位上坐着的范睢,冷意瞬间袭来。果然宴会开始后,各国使臣都是珍馐,只有魏国须贾桌上摆放着草料,并强迫他吃下去。后来范睢感念他赠衣行为,还是饶他不死,不过要求魏国必须将魏相魏齐的人头送来,否则秦军就要血洗大梁。消息传回魏国,魏齐逃亡,但各国无人敢收留,魏齐只得自尽。如此就演化出成语睚眦必报。 参考文献 邹文贵:《范雎蔡泽列传二题》,《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3期。 《史记》,中华书局2010年。#历史冷知识
  • 长白山守护神:驻长春66年,全歼黄维一万六,2小时灭美3个连

    2024-04-11
    图片
    03:45
  • 帮助秦王掌权,秦王甚至想为他破坏秦法,范睢有何魅力
    范睢入秦,先拜客卿,不久升为丞相,范睢想报仇、想提拔的亲信,秦昭王也一概允准,范睢遭到连累,秦昭王甚至想为他破坏秦法。范睢有何魅力。 范睢是魏国人,在魏国遭到陷害,逃亡秦国。但当时的秦昭王是在楚系外戚扶植下登基的君主。《史记》称秦武王无子而死“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昭王年幼统治并不安稳,登基次年就爆发了宗室内战,史称“季君之乱”。以魏系外戚支持的公子壮为首,他们遭到魏冉等楚系外戚的强力镇压。其后,昭王生母宣太后垂帘听政,宣太后的兄弟魏冉执政,兄弟芈戎掌军,宣太后的次子、三子封为高陵君、泾阳君。宣太后的外族向寿亦为秦将。魏冉举荐的白起更因军功被封武安君。一时间楚系势力满朝。《史记》载“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虽然楚系对秦国一心一意,但随着昭王年龄增长,双方矛盾不断扩大,碍于魏冉军功赫赫,秦昭王始终不能下定决心剔除外戚。直到前271年范睢入秦。 范睢入秦便向秦王谏言“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 王室”。这些话引起了秦王的忌惮。秦王终于下定决心“收穰侯之印,使归陶”,“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随着宣太后病逝宫中;魏冉死在封地;白起遭范睢排挤被贬,在杜邮自杀,楚系外戚遭到了全面打击。 楚系的崛起是靠清洗魏系外戚,而其衰弱,又是因魏国人范睢,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玩笑。凭借帮助秦王亲政,范睢深得秦王信任。范睢曾在魏国受辱,为了帮范睢报仇,秦昭王频繁攻魏,终于逼死了范睢仇人魏齐。范睢的亲信郑安平、王稽虽然能力一般,但都被提拔为要职。二人后来和外国有勾结,受其连累,范睢也被问罪。《战国策》记载秦王还打算包庇范睢,但范睢无颜再见秦王,遂服毒药自杀。 参考文献 张堪辰:《秦昭襄王继位与秦国外戚之争》,《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4期。#历史冷知识
  • 项羽之败真是意难平,可看他的创业史就明白,他不败就没有天理了
    2024-04-10
  • 从有血有肉到大公无私,范睢文学形象变化,背后反映了什么
    范睢是秦昭王时期著名丞相,制定了远交近攻策略,对秦国统一中国有重要推动作用。这么个重要人物,是后代笔下的热点。但对范睢的书写,却呈现不同。 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书籍,虽然是史学,但文笔优美,也包含文学色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范睢是忍辱负重的形象,范睢出身贫苦,又遭魏国权贵诬陷,险些打死,这些都没击垮他,范睢反而愈挫愈勇,终于相秦,也成功逼死了昔日的仇人魏齐。《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身遭腐刑,和范睢被魏齐鞭挞,打断肋骨、打折牙齿,扔在茅厕,被人往身上撒尿同样的屈辱。但范睢最后相秦,名震天下,司马迁有用范睢忍辱负重来激励自己的意思。 在《战国策》中,范睢是狡猾的辩士。战国策以对话为主,突出战国智者们纵横裨益的话术,所以夸大了范睢的伶牙俐齿。在“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里,天下名士在赵国商议合纵攻秦,范睢将他们比作争抢骨头的狗,言语尖酸刻薄,随后范睢用金钱美女成功瓦解了合纵会议,将人性贪婪展露无疑。 在元杂剧《须贾大夫谇范叔》中,因为是纯文艺作品,范雎不再是纵横裨益的策士,而是自幼学儒,又通兵法的儒将。虽然学富五车,但不得伸张。在剧中,作者借范睢之口说出了“常则是半生忙,不遂我平生志”,显示了元代文人的无奈。元代科举不兴,文人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在剧中须贾是个不学无术的膏梁纨袴,他不给范睢出头的机会,代表的就是元朝统治者。 总的来看,后世对范睢描写虽然千奇百怪,但都包含着时代特色和作者心思。 参考文献 张潇文:《史传、戏曲、小说中的范雎形象之比较》,《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年8期。#历史冷知识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