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置县于三国东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名“东安县”。之后朝代更迭,曾改用晋安、梁安等,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南安县,唐嗣圣初(684)置武荣州,故南安又别称武荣。

南安历史上曾一度是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境内丰州金鸡古港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南安名胜众多,拥有一批知名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

近日,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南安市坂埔古厝、桃源宫陀罗尼经幢、观山李氏民居成功入选。

截至目前,南安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数量占泉州市四分之一,位居泉州市县市区第一.

坂埔古厝

坂埔古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坂埔古厝位于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坂埔自然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洪光乘、洪开泰父子所建,总建筑面积5515平方米。坂埔古厝建筑群现存十三座大厝和两口清代水井,建筑具有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主要建筑包括顶点金、棋盘厝、在中堂、若莲居、思源居、康美居、存善堂、顺兴居、含章堂、封君祠、近贤堂、永思堂、德美居、箭楼居等。

坂埔古厝作为典型的闽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其建筑类型、风格及建造技艺具有代表性;自其兴建至今,见证了翁山洪氏两百年间的奋斗与发展历史;作为著名侨乡,也是连接海外华侨的纽带,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

桃源宫陀罗尼经幢

桃源宫陀罗尼经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陀罗尼经幢,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座落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丰州镇桃源宫内天井,为南安葛门陈二十二娘追荐其夫而建。花岗岩石构筑,七层八角,通高7米,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石幢八面雕刻有陀罗尼经文,以及佛、菩萨、护法神、天神、侏儒、飞天、迦陵频伽、龙、海浪、莲瓣等造像和图案幢顶作葫芦状,造型饱满。

陀罗尼经幢高大美观、气势非凡、雕刻精湛、保存较好,是中国宋代建筑雕刻技术、佛教内容于一体的完美石雕建筑,体现了多元文化接触、碰撞、融合,是中国宋代石经幢建造技艺的经典之作。

观山李氏民居

观山李氏民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山李氏民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眉山乡观山村,是清末民国初著名的爱国华侨李功藏及其儿子李成器于清至民国期间回乡兴建,由功藏厝、番仔楼、成器厝等3座建筑组合而成,其中功藏厝、番仔楼坐西北朝东南,成器厝坐北朝南,建筑面积共1397平方米。

李氏民居中功藏厝和成器厝建筑为单进二落带双边护厝的传统闽南红砖大厝,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燕尾脊。番仔楼最具特色,又称“池塘湖番仔楼”,建筑坐西北向东南,上、下二层,整体建筑外墙线条硬朗、南洋风格浓厚,内部装饰为闽南风格,是中西结合的典范。

南安市第1~7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一览

第一批   安平桥

第一批 安平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

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

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第二批 郑成功墓

第二批 郑成功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成功墓在南安水头镇橄榄山麓。占地面积 998平方米。郑成功(1624~1662年)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县石井人,为明末清初反抗荷兰侵略,收复和开发台湾的民族英雄。永历十五年(1661年)四月,挥师东渡,在台湾人民的支援下,于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迫使荷兰侵略者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八日 (1662年6月23日)病逝,葬于台南洲仔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月二十二日迁葬今地郑氏祖茔内。随同迁葬的有其子郑经等灵柩。墓室三合土构筑,坐东朝西,平面呈风字形,列3排,分9室,第二排中室为郑成功的墓穴。墓前有石华表1对,高14米,顶端雕坐狮;石夹板9对,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戊子年解元”。

1962年 2月1日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 周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拨款修葺,重立碑记。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国家再次拨款整修墓道、台阶,建山门,筑围墙,在墓两侧增建石构憩亭各1座。1989年建立保管所。

第三批  九日山摩崖石刻

第三批 九日山摩崖石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日山,位于南安丰州镇,风景秀丽,文物众多。山上的祈风碑刻、摩崖题铭,更是典籍荟萃,独具一格,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为泉州必游的名胜之一。

九日山的得名,一说是晋代南移的人,每年9月9日都要在此登高望远;另一说是古代有一道人,自言从戴云山最高处来到此地,走了9天的路程才到达。山有东西二峰,其形如钳。西峰因唐朝有个著名的诗人会稽秦系在此隐居,人称“高士峰”;东峰又名“姜相峰”,唐朝宰相姜公辅忠言直谏,从长安贬谪来泉,寄迹山中,死后即葬在此,故称。二峰环抱的低洼处,叫做“白云坞”。坞中白云出岫,涧泉潺流,涧泉名曰“菩萨泉”。

唐宋时期,泉州刺桐港跃为世界巨港,五道航线跃过太平洋、大西洋,抵达东南亚、北美、西欧彼岸。其间往返于亚非诸国的“番舶”“大船百艘,小船无数”,泉州港成为梯航万国的国际都市。为了迎送番商首领,鼓励对外贸易,每年春夏秋冬之交,泉州府郡及市舶司的高级官员,都在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冬遣舶、夏回舶”两次祈风盛典,敬祭海神,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赐风,让商舶在海上往返畅行。仪典由泉州郡守、南外宗正、提兴市舶主持,仪式隆重肃穆。礼毕游山泛溪,勒石记事,把祈风时间,参加官员的姓名、职务刻于摩崖之上。至今石刻中所书的人物、时间、地点仍清晰可辨。“祈风碑刻”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珍贵史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祈风送舶的宗教活动形式,服务于海交贸易的特定内容,可谓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祈坛上的香烟至今仍缭绕着泉州人民和海外朋友的真挚友情。在九日山东西两峰的摩崖上,迄今尚留存有宋代至清代的题刻75方。其中明确记述有关海外交通及祈风经过的石刻,尚存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的13方,清楚地记述了祈风时间、地点,参加者的姓名以及举行这一“彝典”时“车马之迹盈其庭,水陆之物充其俎,成物命不知其儿百数焉”的盛况,成为中国与亚非各国发展海交贸易及中外友谊的历史物证。

除了祈风石刻外,这里还流传着不少中外友好的动人故事:南朝梁武帝时,有一个印度高僧名叫拘那罗陀,“泛大海来中国时,道经兹寺,因取梵文,译正了义”,在九日山翻译了《金刚经》。他没有在山上的哪块石头上留下名,但他为中印文化作出了贡献,于是,西峰那一埠无字的大盘石,被人们称之为“翻译石”。九日山上还存有不少骚人墨客的真迹石刻,包括唐代高僧无等禅师“泉南佛国”的题刻(现存题刻为元至正十年奉政大夫监郡契玉立重刊),宋代蔡襄、朱熹等人的遗墨。古人用“山中无石不刻字”之语来评点九日山,颇能概括其貌。人们到此如临一座巨大的书法展览馆,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日山的西峰绝顶有一尊大石佛,高4.5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花座上,气势雄浑,为北宋初陈洪进所倡刻,已有千年的历史,是泉州最早的石刻造像艺术珍品之一。该石佛与山上的祈风石刻,同时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批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第五批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南安官桥漳里村,距泉州市区 20 公里,2001年06月25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永定土楼并称为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1862)至宣统三年(1911)兴建。现存 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约3公顷 (40多亩)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0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两米宽的防火通道。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轴线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民居的最佳朝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梭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书画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谰;匾额如书、卷、扇、菱等别具一格;门窗如圆、拱、菱、方等形式多样。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朴,而东北角最后一座附建的书轩,梳妆阁,为二层小楼,凭栏远眺,令人油然而生幽幽古情。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同时古民居以其宏大的规模、严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饰、丰富的内涵,从而被誉为一座地地道道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

第六批  南坑窑址

第六批 南坑窑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坑窑址,位于南安市东田镇南坑村,废窑堆积分布于大坝安、大场仑、土垄后、长安埔、枪仔岭、五坝头、牛路沟、汤井、宫口埔、后垅山等20余处山丘,范围约20万平方米。

该窑于1977年调查发现,产品有青、青白、白三种釉色,胎骨呈灰白、白、灰色,器形有碗、洗、炉、盒、罐、杯、瓶、壶、碟等,装饰技法以刻划、模印并行。纹样有缠枝卷草、篦点、莲花、莲瓣等。装烧方法用匣钵仰烧、匣钵覆叠、托座叠烧等。生产年代主要在宋元时期,部分延至明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烧制青瓷为主,也有白瓷、青白瓷;器型有碗、炉、洗、罐、杯、壶、瓶、碟等;饰有篦纹、莲瓣纹、缠枝纹等。所烧的碗造型与同安窑风格类同,但口径略大,器内刻划篦划纹,还有蔓草、草叶、大吉等,但不见双鱼装饰,器外刻直道纹、莲瓣纹、篦纹,素胎没纹饰的葵口碗为同安窑所末见。产品在国外多有出土。蓝溪村竂仔窑遗址还清理出一条43.3米长的残窑炉。窑址并入屈斗宫德化窑系.

第七批   五塔岩石塔

第七批 五塔岩石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塔岩石塔,位于南安市官桥镇竹口村龙水山五塔岩寺前。寺原名灵水岩,又称龙水寺。

五塔岩寺肇建于宋,元代加以扩建,现存为近代建筑。岩寺依山就势,利用二个天然石洞建造龙水禅楼和定光道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寺内有元代石池,周围有虎硿、无底洞、盘古洞、关刀石、白鹤石、雷公石、郑公泉、定光石室等胜景,山上还有多方宋元摩崖石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塔为宋代建造的鼓形花岗岩石塔,计五座,形制相同,一字排开,每塔相距2米,高6米左右。基底为四方形,塔身作三层,一层呈六角形,二层呈现扁圆形瓜瓣状,三层呈圆鼓形,浮雕佛像,顶冠相轮刹,上托葫芦。造型优美,列于寺前悬壁间,仰视颇为壮观。

第七批  南安林氏民居

第七批 南安林氏民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氏民居(林路厝)位于南安市省新镇,为著名华侨建筑家林路回故里设计兴建的民居建筑群。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

大厝的创建者林路是当时新加坡著名的华侨建筑家。他承建当时新加坡最宏伟的建筑一维多利亚纪念堂。林路厝主体为宗祠、住宅和书房等4座并列,占地达3000平方米,前有石埕、水榭和水塘。建筑风格以泉州红砖、硬山顶、四合院加左右护厝的传统民居为主,角楼外观具西洋风格,内部装修部分采用水泥花砖。原来的林路厝占地6.5亩,大小房间共有99间,建厝的材料大都来自海外,这些水泥地砖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

林路厝的巧妙之处是把外来设计和闽南传统建筑结构的互为融合,设计更合理,更适合人居住。闽南俗语称“有林路富,无林路厝”。林路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风靡海内外。

第七批 南安中宪第

第七批 南安中宪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宪第又称大厝内,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延平东路,是郑成功后人郑运锦于清雍正年间兴建的,木料多采用台湾优质杉木、楠木等,历经12年才完工。初建时,共有房间112间,由于僭越古代封建礼制,对外佯称只有99间,故中宪第别称“九十九间”。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批郑家军留居宝岛垦荒耕田。清朝雍正年间,石井海商郑运锦建船队于台湾开设“勃兴行”,其子郑汝成由贡监生授州司马加五级并诰封中宪大夫,荫及三代,故称“中宪第”。遂在台湾采购优秀杉木运回石井兴建“中宪第”,历经祖孙三代完工。 郑运锦(1657—1765),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后人。郑运锦早年潦倒时,一度靠捡粪、打杂工过日子,后来他到厦门等地当佣人,因为人实在、勤奋刻苦,深得老板赏识,并派他出海贸易。郑运锦经营有方,后来自建船队,从事海上贸易运输,并迁居台湾,在台湾彰化鹿港开设商行。
来源:南安旅游、泉州晚报社、百度 等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