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商业走在高起点上。12月5日,在“党建引领首都高校助力城市副中心商务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上,7位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副中心服务贸易、生活性服务业、夜间经济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

区长致辞

通州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滨水生态特色突出,产业发展空间广阔,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水陆都会和商贸重镇。当前,通州正按照国际标准、世界眼光、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加快落实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主导功能,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建言献策

服务业是未来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

随着全球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在全球经济规模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已由21世纪初的65%左右提升至70%以上,其中发达经济体高达80%以上。服务贸易总体增速高于货物贸易,在总贸易中的占比有所提升。其次,国际服务贸易整体格局特征不变,其趋势性变化进一步加强。其中,发展中经济体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科技发展将进一步改变服务贸易结构。在我看来,服务业是未来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服务规则的构建和深化是必然趋势,区域服务贸易规则制定成为引领力量。

“高、新、强”为定位的服务贸易创新

对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服务贸易创新定位,我归纳为三点:高、新、强。具体而言,“高”就是在认识认知上高站位,在创新发展上高起点,服务业开放试点加上服务贸易创新试点上高集成,以及政府的高效率;“新”则包括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推动最前沿的技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进行落地,用业务场景化驱动高新技术的运用;“强”意味着服务贸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强,城市品牌服务贸易在全球的影响力要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资源集聚能力要强,标杆示范能力要足够强。

发展夜经济需突出通州特色

关于通州区推进夜间经济发展方向上我有三点建议。一是重视文化的引领作用。重视发挥博物馆、艺术馆、影剧院等传统文化设施的作用,构建多样化的夜间消费场景和活力街区,着力强化对各类文化要素资源的生活化、经济化与大众化的转化运用。第二,突出通州特色,吸引区外客流。夜间业态和内容也要注重差异化,从市场存量和增量的角度区分考虑。最后,则是有创新。在赋予夜经济文化与内涵的同时,重视年轻族群的新型消费需求。

统筹生活性服务业与区域文化等协调发展

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发展,应该从整体出发,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供给侧提升,统筹生活性服务业与区域文化、特色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主要标志为提供有人文情怀、文化底蕴和区域特色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建立便捷智能的服务设施,以及引导引进生活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在发展思路上,则注重增网点、提质量、重体验、打特色。

建立新型业态支撑点

随着商务高质量发展,在营商环境上,通州需要找到自己的亮点,并将城市副中心的经验推广至北京到全国。此外,引进高精尖企业入驻带动经济发展,并形成地方特色,建立新型业态支撑点,重视跨境电商发展,形成口岸外向型经济。

引领金融机构和企业向副中心汇集

对于通州副中心引资工作上我有一点建议。具体而言,以服务副中心建设和京津翼经济圈的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高起点高站位,积极引入外资银行、民营银行和城商行、风险投资机构、绿色金融等业务能力强、业内口碑好、具有成功经验和全球视野,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向副中心汇集。

贯彻“大”文化概念

文化和城市、生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发展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而应该将文化视野、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交流、文化遗产、对外文化贸易整合在一起,在规划当中注意协调和把握。从消费,到生产、生活,我们要营造的是一个城市整体的文化空间提升,贯彻“大”文化的概念。

何倩/文 张笑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