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今天的主角印度,和我国一样有着庞大人口的国度。

芽妈对印度教育的印象多来自《三傻大闹宝莱坞》《起跑线》这些印度电影,反应的是印度教育的弊端。

但实际上,除了问题,印度教育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全球30%的CEO来自印度Jugaad思维功不可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球500强中有30%的CEO来自印度,印度人擅长管理,他们善于在变化中发挥管理才能。

印度会诞生这么多高管的背后原因,一位成功的印度企业家给了我们答案。

他说:“中国擅长‘完成’事情,但印度人能言善辩,不会羞于表达意见。即使这些意见和想法并不完整,或者有些只考虑到了一半的情况。印度人不会等自己有了完美想法才去做,而是在过程中去完善。”

这位企业家的观点想法其实源于印度人的传统思维。

这种传统思维叫“Jugaad”,通俗点解释,就是变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Jugaad会让印度人学会寻找生存之道。比如洗澡时没有莲蓬头,印度人会拿铁桶戳洞来代替。

受Jugaad思维影响,印度的教育中,不接受“正确答案和标准答案”,老师爱鼓励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想法多。课堂上,会积极举手发言。哪怕是孩子说出了脑洞巨大的观点,老师也会接受并鼓励孩子。

印度人从来不怕问题,TA们认为,比问题更重要的是,怎么去解决问题。

在大学法律课堂上,法学教授和学生会当场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复仇”的话题来场辩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师不被挑战的课堂,就不是成功的课堂。”这也是印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如果大家都不敢发言,很难在孩子小时候就明白自由表达的可贵。不明白的事情,大家一起开口讨论就会更清楚明白。

当老师被学生挑战时,上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印度,非常欢迎孩子挑战老师,在辩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大家通过讨论来学习。

二、印度教育对孩子的鼓励与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印度的教育中,对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和鼓励。

一位来自台湾的多动症男孩,因为在台湾大家都喜欢坐着不动,安静的乖孩子,所以他在台湾过得很自卑,没有笑容,甚至认为自己是“全世界最笨的小孩”。

后来,他妈妈因为工作,带他来到印度生活。

没想到,这样一位“笨小孩”来到印度后就变得开朗自信,而且他的创造力也统统都发挥出来了。

他妈妈说到:“在印度,大家觉得小孩子最好的模样就是吵闹、多动、爱玩。在印度餐厅经常能看到小孩吃饭的时候跑来跑去,当我想去制止的时候,印度人会说,小孩就是要玩、要开心。”

印度的老师会经常和他表达爱意,也会鼓励他是最棒的。

在这样的正面鼓励下,小男孩变得自信,很快他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也找回了快乐。

三、贫民窟里的云课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印度的贫富差距有多大我不再多说。

落后地区的孩子,不要说教育了,基本生活都困难。富裕的地方,孩子可以在不错环境下接受良好教育。

互联网普及后,那些印度贫民窟里渴望学习的孩子们终于有了机会。

片中,卡拉卡提村就是印度比较贫穷的地方,一位教授建立了互联网教室“云中课堂”。

贫民窟的孩子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外面的世界,TA们挤在电脑前一起学习。为了读懂英语单词,他们会自己组成小组来学英文。

这位教授还把先进的SOLE教学法(自我组织的学习)带给了这些贫困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方法的重点是让孩子自己产生对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

老师上课不会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会先提出问题,比如上街购物还是网上购物更好?

然后孩子们开始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答案。当孩子找不到答案时,TA们会通过上网或者小组讨论,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而这个答案会深刻地留在孩子们脑海里。

对贫民窟的印度孩子来说,没法改变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让自己不断学习变得强大,才能在逆境中生存。

哪怕在贫困地区,也让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学更多知识。

在教育中,引发孩子自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印度教育里最难能可贵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