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

上一期《揭露李白身份之谜!李白为何不考科举?他父亲曾经犯下滔天大案》我们讲到李白自蜀中出山,浪迹江湖数十载,终于冠盖满京华,声名传遍大唐。

李白在玉真公主和好友吴筠的大力引荐下,得蒙唐玄宗三次下诏,请入长安。

第二次来长安,李白的境况跟之前受人冷落,备受讥讽的局面相比,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长安三年

李白一到长安,便受到了玄宗降撵步迎的崇高礼遇,天子曾“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

一时之间,京城权贵们风向大变,从前对李白施以白眼冷嘲热讽的高官们,对李白逢迎备至,皆以能请来李白当座上宾为荣。

李白在《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中,写尽胸中豪气。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天宝年间的玄宗,早已不是励精图治的模样,他自以为府库充盈,四海升平,边疆安定,四夷臣服,天下君王所能做到的一切,他已做到尽善尽美。

丝竹管乐,繁歌妙舞之中,玄宗又有天下第一美人杨太真相伴,人间佳事尽享,他只想找人记下这极乐盛世。

“李白,且去翰林院做个供奉。”

翰林院供奉,名为起草诏书,实则无品。除了宴饮游乐,玄宗根本不召见李白。

宫廷奉诏之作,场景单一,主旨乏味,自古以来难出佳作。梁、陈诗歌辞藻华美艳薄,唐初上官体,绮错婉媚,内容空泛。

虽是应诏写诗,李白独复古道,三首赞扬贵妃的《清平乐》一出,天下皆知“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绝色天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李白遭弃是因为他借醉酒让位高权重的高力士替他脱靴,又在诗中将杨贵妃比作掩袖工谗的赵飞燕,而遭到玄宗厌弃。

其实在玄宗心里,是根本不想善用李白。大唐人才济济,不缺白衣卿相,反倒是能写出倾唐之作的文人,寥寥无几。

渐渐地,李白意识到自己在玄宗心中的价值。

无可浇愁,李白只能在京中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伍,结为酒中八仙。

贺知章更是因读过李白的的《蜀道难》 ,褒奖李白为“谪仙人”。

一天,李白正酩酊大醉,高力士传旨说玄宗召见。

原来,吐蕃番邦使者来信,朝中无人能识其文字。李白精通百家之学,又有在西域生活的经历,玄宗命李白翻译吐蕃文字,并写《答番书》作回应。

李白大醉之下,仍能提笔就书,文采飞扬,不失国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玄宗虽见文大称其妙,仍不满李白醉酒失态,不肯委以重任。

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天宝三年,李白终于厌倦在长安的生活,上书请辞,玄宗毫不挽留,赐金放还。

想不到,这浮华长安,竟容不下一个有鸿鹄之志的李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李杜友谊

离开长安,李白如同鸟归山林,鱼翔水底,李白壮游了半个中国,足迹遍布开封、济南、河北、陕西、陕西、河南、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江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白足迹图

也是在此时,44岁的李白与33岁的杜甫相遇。

杜甫一见李白,便为他见识风采所心折,不仅崇拜李白诗文豪壮,也钦佩李白盛名之下却毅然辞官退隐的气节。杜甫主动邀请李白前往开封、商丘一带畅游,并在开封相逢了诗人高适。

他们在一起饱览祖国山川风光,饮酒游猎,畅怀古人,针砭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甫《遣怀》说:“昔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天宝四年,高适南游楚地,李白杜甫前往山东,情好日密。

杜甫曾在《与李十二同范十隐居》中,用“醉眠同被”,“携手同行”来描绘两人的感情。

杜甫与李白相交越久,就越为他一身旷世才华无处可施惋惜。杜甫曾用“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规劝李白。

李白不是第一次听这样的话,他心里清楚,杜甫懂诗,但不是最懂他的人。

他诗文里的凌云荡逸,都自他一身傲气中流出。他要是像别人一样为了官位向权贵折腰,他的诗便失了风味气韵。没有了诗的李白,又算什么李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李白“叛唐”

李白壮游天下,钱也会花完。

“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好在有人请他写诗赋文,能有一点稿费收入。

有时生活拮据的时候,也赖朋友帮忙,“鲁缟如白烟,五缣不成束。临行赠贫交,一尺重山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局的变坏,李白隐隐感到了大唐衰落的气象,作出《远别离》,表达自己的隐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白隐居庐山不久后,安禄山起兵造反。

盛世繁华,大唐不需要李白;大唐战火纷起,李白却做不到坐视不理。

永王李璘三次修书,催请李白出山,李白时年55岁。

也许,这会是此生他唯一一次报效国家的机会。

唐玄宗行至蜀中,诏令诸子分领天下节度使,任命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

李璘受玄宗命屯兵把守地方,太子李亨镇守一方,虽然称帝,遥封玄宗为太上皇,可玄宗心中并没有承认他。要争皇位,李璘觉得自己有机会。

他请李白出山,完全不是想让李白帮他献策抗击安禄山,而是要用李白的妙笔写讨伐檄文,号召天下云集响应他。

李白跟随永王仅仅两三个月的时间,只跟永王见过两三次面。他做的唯一一件跟造反有关的事,就是为永王写出声势浩大的檄文《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公元756年,至德元年十二月,李璘率领水军东巡,沿着长江而下,派带甲士兵五千人直奔广陵,却兵败如山倒。

永王和亲随被杀,李白仓皇逃亡先逃到彭泽,又至浔阳被抓。

李白的妻子宗氏为救夫四处奔走,李白也在狱中一封一封发出求救信。没想到昔日壮游的好友高适,非但没有帮他,反倒烧毁二人的诗文,跟他划清界限。

第一个向李白伸出援手的是收到《中丞宋公军次浔阳》的御史中丞宋若思,宋若思的大伯宋之问是律诗的奠基人,父亲是宋之悌。

开元二十年(734年),李白曾在江夏,遇到了流贬交趾(今越南河内)的宋之悌,分别时李白写了《江夏别宋之悌》相赠。

宋若思感念与李白的旧谊,还让李白以他的名义给唐肃宗写荐举信,《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李白历叙自己的志向、才华和经历。

唐肃宗却因为看到《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中的第九首,有“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之语(疑他人陷害),不肯赦免李白。

名将郭子仪当官军时曾经犯错,李白也曾经搭救,后来在郭子仪的周旋下,李白免于死刑,被判流放夜郎。

李白运气比较好,才走到白帝城就因天气大旱,朝廷大赦天下而被释放。

幸运被赦,李白欣喜若狂,早已忘记他在流放途中的艰难困苦,写出《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名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尾声

夜郎遇赦后,李白重回浔阳,泛舟洞庭湖,重游金陵、宣城、历阳。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史朝义弑父称帝,叛军内部出现分裂,朝廷派遣李光弼任八道行营节度使,61岁的李白,从浔阳启程,准备北上临淮,加入李光弼的军队,参与平乱。

但因李白身体原因,遗憾退回,在金陵做了短暂修整后,他前往安徽当涂,投奔族叔李阳冰。

然而由于李白过度饮酒,服食丹药,又遭受流放之苦,病情逐渐恶化。(据专家推测,李白所患疾病可能为“腐胁疾”。)

临终前,李白留下一首《临路歌》,表达他一生未竟的志向。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大鹏虽有凌云之志,搅动天地之能,只可惜风力不济,无法实现功业。但其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其光芒足以照耀万世。昔年鲁人获麒麟,孔子为生不逢时而哭泣。李白跟孔子一样生不逢时,奈何知音已死,有谁能为他伤心哭泣?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李白于同年逝世,享年6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白的梦想其实是做太阳,高悬九天之上,散发万年之光。

可做太阳的要义就是燃烧自己,有忍耐,有痛苦,有牺牲,处处不得已。

终究,李白舍不下自己的清辉,放不下自己的皎洁,更不忍自己的光芒之上沾染阴影,不得已,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做月亮。

李白这轮月亮太大,光芒太亮,以至于耀眼到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太阳。

一千多年过去,我们早已跟李白不可分割。

李白的诗歌早已融入国人的精神,流淌进国人的血液里,成为我们心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以上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