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得撕心裂肺,新手妈妈却一脸不知所措,孩子的哭声让人心疼,但是就是不敢立马过去抱起安抚孩子。因为许多有育儿经验的老人说过:“孩子哭了不要马上抱,否则会形成依赖,等不哭了再抱。”

存在这种说法的并不在少数,有些妈妈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时,言之凿凿的说:“孩子哭了,要等一会再抱,他们在用哭声控制我们,而且这个结论也是有美国科学家证实过的。

孩子是妈妈的软肋,孩子一哭,妈妈恨不得立马抱起来安抚,但是许多“过来人”的经验却“应验”了不立马抱好处更多,无奈的妈妈们只好站在一旁,任由宝宝大声哭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哭了,不要抱。”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人叫——约翰·华生
(John B. Watson)。也就是所谓的“哭声免疫法”。

  约翰·华生的观点: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看了华生的观点,相信许多人都不敢苟同。而这一切的理论依据都来源于1920年他做的残酷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生的实验对象是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小阿尔伯特。在试验开始前,他将这名婴儿与小白鼠、兔子等毛茸茸的动物或物体接触,发现小阿尔伯特并不害怕这些。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他在婴儿与小白鼠接触时,制造刺耳的敲击声,至此小阿尔伯特开始害怕的大哭起来,经过反复实验,婴儿开始惧怕小白鼠,一度想要躲避这个毛茸茸的小白鼠。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华生又让婴儿与其他毛茸茸的动物接触,没想到婴儿同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安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实验结束后,华生提出婴儿是可以被训练的,“哭声免疫法”也就由此而来。他认为通过这种哭声训练,宝宝成大后会更独立,更好带。

至此美国几代人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经过他“哭声免疫法”训练的孩子,在长大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轻则出现睡眠障碍问题,重则出现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

华生自己孩子也没能逃脱恶果,女儿多次自杀,儿子因精神障碍等问题流浪街头。

40年后,华生的《小阿尔伯特实验》实验被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彻底推翻。而华生也因提出所谓“哭声免疫法”,一度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

所以婴儿哭泣时,请立马抱起他,他需要妈妈的怀抱,他需要父母的帮助。

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

无论在什么时候,婴儿在哭泣时父母都不应该有任何犹豫,应该及时过来与宝宝产生互动,将他抱起、轻轻抚摸着他,这样做可以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称这为“基本信任”。

如果父母未能及时过来安抚宝宝,宝宝会感觉很无助,他会在朦胧状态中质疑照顾者的关系,如果长时间的哭泣未得到回应,可能就会出现“华生”的理论解决,对父母产生信任危机,影响父母与孩子亲子关系的建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体需求无法满足,可能影响身心健康

孩子哭泣的同时,也代表着自身需求的表达,所以可以把哭泣看成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困了、饿了、冷了、热了,甚至是生病了,婴儿都会通过哭泣的方式来表达,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父母应该时刻守护在身旁,及时解决孩子的需求问题,以免造成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别有任何犹豫,哭泣的婴儿需要你的安抚与帮助,无条件的爱会伴随着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