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我去闺蜜家串门,闺蜜很热情,留我在她家吃午饭。

闺蜜有一个8岁的女儿,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特别可爱。闺蜜问女儿:“今天中午你想吃什么?排骨好不好?”

闺蜜的女儿:“我不想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闺蜜:“吃一点吧,宝宝,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呢。”

闺蜜的女儿有点不耐烦道:“那就吃排骨吧。”

闺蜜快要做好了排骨从厨房出来又问了女儿一句:“宝贝,吃排骨还是吃可乐鸡翅,我做给你吃。”

闺蜜的女儿显得有些不耐烦了:“你不是都做好排骨了吗?一直问一直问,还让不让我看电视了,好烦哦!”

闺蜜也开始烦躁了:“给你做个饭,跟伺候祖宗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妈们有没有发现,现在父母跟孩子越来越难相处了,明明是在关心的讨好孩子,到最后都成了父母的不对了,孩子也变得越来越暴躁!

关心孩子,本来是想给孩子更多的爱,为什么孩子们表现出来的那么不厌其烦呢?

父母们有没有思索过?

父母过分的关心和了解,有时候是对孩子变相的控制!

“妈妈,这是我的事情,你不要每天都问了好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小学的儿子有一次告诉我说他们班级里面有一个特别好看的同学叫李梦瑶,他说今天他们一起做游戏,他跟李梦瑶同学求婚了,为了满足好奇心,每天我都会问儿子关于李梦瑶的事情,虽然我也知道,这不过是他们过家家的游戏而已,但是还是想走近儿子学校的生活,想对儿子学校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

尽管很多宝妈已经尽力想要去学着尊重孩子、减少对孩子的控制,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却还是会不自觉地出现控制的行为。比如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为你好”、“你应该早点睡,这对你的身体好”、“你应该……”

父母是在关心孩子,并且提出自己的要求,但是这要求却带着“俯视”和控制的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人都渴望对方认同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但是却忘了,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想法,同样需要父母的尊重。

当关心带有“俯视”和控制的意味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排斥感。

纪伯伦的一首诗《你的女儿其实不是你的》中写道:

你的子女,其实不是你的子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陪伴你,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在梦境中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像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遥望未来之路上的箭靶,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我们可以陪伴孩子长大,却无法陪着孩子变老,父母关心孩子,以尊重孩子为前提,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爱,而不是思想、行为上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