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路有娃(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当今的广告打得非常隐蔽,其形式千奇百怪,其思路不是一般的奇特。宣传效果别说孩子,就连大人也难识“庐山真面目”,靠近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做广告的啊!”

硬广逐渐少见,如光无孔不入。广告载体选中小玩具或者应景的实物,导致人们只能看到孩子喜欢或者自己需要,当一只脚踏进推销者设定的圈套后,才觉悟已被绑架去依照对方指示操作一些流程。

不幸的是,此时想要全身而退并不容易,因为对方已帮你建立“好父母”人设。反悔会遭到孩子质疑,还会被对方非议。下面分享一个生活里的真实场景,相信不少父母带孩子也同样经历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扫“码”送小礼品,你家孩子被种草了吗?

孩子在广场玩土,一位妙龄女子走过去说:“小朋友,想要风车吗?让你妈妈拿手机扫一下二维码,阿姨就免费送你一个!”此时,我就站在不远处,她的话我全听见了。

我急忙走过去,直接把孩子拉到一边,爽快又故意声音洪亮地告诉他:“有机会妈妈去超市给你买个样式好看点的,免费的东西白给都不要哈!”说完我拥抱他并亲吻额头。

试想一下,如果家长聚在一起闲聊,或者在低头玩手机,看到有陌生人靠近孩子,又不知道这些人对孩子说了什么,所以走过去第一件事便是询问原因,是不是刚好给对方一个机会、使之重述领风车的方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孩子来说,他们听了两遍,眼睛盯了小礼品很长时间,早已心动,这时候容易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孩子很想要,家长认为这是举手之劳,所以不忍心让他失落;

第二、孩子哭闹任性非要让妈妈去操作,帮自己争取风车。

不管哪种局面,家长都错失教育孩子对抗低俗广告的最佳时机,并无形中让孩子卷入“爱贪图小便宜”的不健康心态。

双方“沟通”成功后,孩子就会在啥都不懂的情况下成为对方的帮手,一起制造压力让家长扫描二维码。跳过家长直接跟孩子“沟通”,本身就是有目的的,因为孩子分辨能力差,容易“下手”。所用到的话术,在孩子看来很有亲和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分辨能力差,难以招架无孔不入的小广告

超市门口、广场人口密集处、交通要塞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总能看到有人带着气球、风车或钥匙扣等小礼品招揽人:“你好,扫一下二维码可以送你一个礼物。”张扬点的人还会用喇叭自动循环播放“扫码送礼品”。

再看这些小礼品具体都有什么,以及多么吸引人吧!

夜晚,有带灯的气球或会闪光的钥匙扣;夏天,小塑料扇子上画有卡通人物形象;春天,有风车或小型风筝;秋天是可爱的小书签;冬天是可爱的小雪人模型……另外,还有便签本、圆珠笔等等。所有这些礼品上都印有广告商的标识、广告语、地址和电话等关键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广告设计的很用心,能快速抓获人们的注意力。孩子分辨能力差,所以第一眼就会被种草,然后要求父母帮自己争取一份。尤其是当众多人围聚到一起,形成“哄抢”局面时,孩子更容易心动。

孩子分辨能力差,一方面跟年龄和阅历有关,另一方面是从众心理在作祟,只顾得融入当下环境,来不及进一步思考。此外,发广告的人具有亲和力,加上手上的“诱惑”,也会影响孩子理智思考。

我们都知道,不少这样的二维码带有陷阱,不是单纯地扫描一下就可以顺利得到礼品。有时候需要输入很多个人信息,要么就是需要下载软件等等。或许我们的思路跟不上对方的“骗术”,但起码可以做到不去占小便宜,因而给孩子树立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选对时机提供帮助,可以让孩子“清新脱俗”

小广告无孔不入,孩子分辨能力差,容易招架不住。此时,家长是否要提供帮助要视情况而定。

●不问不答

父母对小广告比较敏感,第一时间就能察觉到。此时,如果孩子没有看见,家长最好不要主动引导其注意并解释。孩子都有好奇心,可能会在你的“指引下”靠近一探究竟,证实是否是那么一回事,这就有点欲盖弥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问必答

对于孩子主动过问的扫“码”送礼品情况,家长不要回避,务必要正面回答。家长这样搪塞孩子不可取:“不关你的事,别看了!”“要什么要?都是卖东西的!”“免费给的能有多好?不稀罕!”谜团留在心底,孩子以后还会找机会靠近。

●答就讲清

讲清楚不只是指解释的详细程度,还包括家长正确的引导。比如,告诉孩子“免费的东西要远离,免费服务的人不要搭理”、“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夸奖你,尤其是陌生人,他们都是有目的的”、“分辨好坏不能只听对方的花言巧语,其举动才是真实目的”……

所以,跟孩子讲的正确时机是被注意到并提出疑问时,而若家长主动抛出话题,则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以下这些做法,可以帮助孩子“清新脱俗”:

●不要给对方靠近的机会

比如超市食品区有试吃活动,有些家长会让孩子“品尝”,结果促销员开始推销,孩子被种草不断索要,此时父母就不好意思拒绝了。所以,家长最好带孩子远离试吃现场,不要给对方靠近的机会。

●告诉孩子“不是自己的,再好也不要”

这种思想要尽早告诉孩子,不要认为孩子还小,想要对方的玩具和零食很正常。当这种认知固化以后,遇到陌生人也会同样如此。此时,便可能因为留恋对方投放的“鱼饵”而上钩,所以家长要尽早灌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扫“码”送礼品,孩子很容易优先被种草,这也是推销人员打开沟通之门的入口……遇到这种情况,您是怎么应付的呢?会为了领礼品而主动扫“码”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您又是如何向孩子解释的呢?作为有相同经历的父母,或许您也有高招,一起来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