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听说,和珅是大内侍卫,大清朝一等一的高手……

听说,纳兰容若是大内侍卫,大清朝一等一的高手……

可史书上对于“两人身怀绝世武功”这件事只字未提……而电视剧中的公公随意出个手,都能把所谓的“大内高手”们打的落花流水……

这群皇帝的贴身侍卫们,全是“绣花枕头”吗?到底有没有一个能打的?

一:大内侍卫是什么?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弄清楚,大内侍卫到底是干什么的。

“大内侍卫”,简单来讲就是随护在帝王左右,既任侍从又任护卫的武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御前侍卫。

明朝的时候,“御前侍卫”也被称为“锦衣卫”,民间则称他们为“东厂、西厂、内行厂”。

其实“锦衣卫”的全称很长,叫“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这群人非常容易辨认,他们在正式场合永远穿着飞鱼服,手持绣春刀,腰系鸾春带,平时则身着红色的便衣,出行时十分气派。

而到了清朝时期,就演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御前带刀侍卫”了。清朝的大内侍卫,起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家丁和奴仆,在努尔哈赤的创业初期,战事连连,这些“家里人”既忠心又勇猛,在战争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于是这群人被提拔成了努尔哈赤的贴身“侍卫”。贴身侍卫,用满语读的话,发音为Hiya,汉译为“虾”

这群跟随努尔哈赤出生入死的“虾”,到皇太极时期便形成了一个管理完善的组织机构——侍卫处。由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来统一管理。

二:有能打的吗?

说了这么多,作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男人”,这群“虾”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呢?小妹来举几个真实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刺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锦衣卫。

  • 明代:

先来讲明代的“锦衣卫”。举的这个例子非常有名,是明末三大案之首的“挺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宫外男子张差手持一根木棍直直闯入大内东华门,一直打到皇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后被内监捕获。

这是什么可怕的概念?一个人,使用一根木棍,单枪匹马可以打到太子寝宫?这群“大内高手”熟悉地形,用的是刀,还是以多欺少,竟然就打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看就是武功高强的公公。

  • 清代:

到了清代,“锦衣卫”演变成了“御前侍卫”,虽然名字变不停,但不变的是业务能力……

嘉庆帝是清代皇帝中遇刺最多的一位,一共遭遇4次刺客。彪悍的人生,总之是不需要“御前侍卫”来解释的。因为前几次刺杀,锦衣卫都“因故缺席”,刺客顺利地打到了嘉庆帝身边。直至有一次,总算是在大门口就拦住了。

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二十日,有一个叫萨弥文(刘士兴)的中年男人扛着铁枪闯宫。单枪匹马把守卫神武门的护军砍伤了好几个。众护军一齐上场总算将其制服,却又七手八脚打得太猛,萨弥文最后竟伤重身亡,始终也没能弄明白他到底是为啥来的。

虽然是死无对证,但总算成功将刺客阻拦在了门外。嘉庆帝心中暗喜:“朕的谆谆教诲总算起到了作用,朕的护卫们业务水平见长,要赏赐一下鼓舞士气!”

于是招来英雄们,听取事件的详细汇报。一番唾沫横飞之后,嘉庆帝目瞪口呆。因为他发现护军们个个光荣负伤的原因并不全是刺客神勇,而是他们值勤时竟嫌兵器劳累碍事,没有一个随身携带了的……

这业务水平!

三: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大内侍卫”,作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男人”,是明军和清军中万里挑一的精英,而这支“特种护卫”,为何在实战中频频遭遇滑铁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御前侍卫。

其实道理也不难懂——关系户太多

就拿清朝的“虾”们来说,刚开始,“虾”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家丁和奴仆,但随着队伍的壮大以及人员更替,御前侍卫需要扩大队伍了。上哪里去找又勇猛又忠心的人呢?那还是得找“自己人”。

满清实行八旗制度,但在顺治帝时期,握在皇帝手中的只有正黄、镶黄、正白三旗,这三旗被称为“上三旗”,是最亲近的“自己人”。虽然雍正以后,皇帝逐渐掌握了全部八旗,但最接近皇帝的贴身侍卫,仍旧是从“上三旗”中选拔而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侠。

“上三旗”是些什么人呢?勋贵人物。

那些被选拔出来的“御前侍卫”,全部是勋贵的后代。比如我们熟悉的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因为父亲是大学士纳兰明珠,所以他就理所当然地以进士身份被康熙选为三等侍卫,后又提拔为一等侍卫。

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富家公子,功夫能好到哪里去?虽然王朝建立初期,那群“虾”侍卫上过战场,身经百战,可待到社会稳定后就越来越水,总之越往后越不行……

西奇妹说:

“上三旗”将自己家孩子送来当个“御前侍卫”,只是为了“镀个金”。

在皇帝面前露露脸,好为后来的平步青云做跳板。

至于功夫是否高强?对不起,没听过。

没有人在意……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

作者:西奇妹

参考文献:

-

本文由西奇博物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本文配图除特别注明,均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