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短板在哪,“新基建”就补哪。面对疫情冲击,中央加快部署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和地方纷纷出台相应举措。加快推进以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将助力民生改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去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城市停车场”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首次被提及。众所周知,停车难已经成为中国大部分城市发展之痛,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幸福。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汽车保有量约2.6亿辆,汽车销量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千人汽车保有量达到全球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停车缺口也在不断扩大,保守估计在8000万个以上。巨大缺口的背后,正是“补短板”的空间所在。另一方面,作为稀缺资源的停车位,利用率不高也间接加剧了停车矛盾,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停车资源分散,信息化程度不高以及管理手段落后。因此,在城市集约化发展的今天,挖掘停车资源潜在价值,释放有效供给成为停车“补短板”重中之重。

城市停车是最气的“新基建”民生工程。目前中国停车收费规模超过10000亿,车位投资需求在万亿以上,市场规模占整个GDP总量1%,车后服务市场更是达到10万亿级别,且每年仍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按地

当前,以“新基建”为主要方向方向的城市停车建设,将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民众的“停车难”问题,同时也是前景可观的消费投资新支点。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停车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人工智能、5G技术和大数据中心为支撑的智慧停车产业正处于上升期,市场需求巨大,据行业预测,未来5年中国停车管理市场将以每年18%左右的速度增长。

正如人民网评论称,新基建要发挥作用,光靠概念不够,还需要各级政府创新思路创新观念,唯有结合实际统筹推进,才能发挥新基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新基建”催生新经济,加快改造传统交通产业,有助于培育更多的经济和就业新增长点。“新基建”多个领域与交通运输业密切相关,智慧停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车路协同、智能驾驶、高端设备制造等都离不开“新基建”,这是破解城市交通病的一个难得机遇,也是中国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重要支撑,国计民生,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