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局动荡、国将不国,思想界也跟着震荡。人们饥渴的探寻着民族救亡的道路,试图给这个沉睡了百年的贫弱民族,一剂强心剂。

一战的爆发,使得无数文人对西方文明的幻想破灭,梁启超、梁漱溟等保守派势力兴起;而与之相对的,则是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这一批文坛领袖,在引领了白话文运动之后,又号召“汉字拉丁化”,鲁迅更是说出了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这样的话来。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未免有些偏激和绝对,然而当时鲁迅所面临的时局危机,说出这样的话来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史料感谢知乎用户@翁建宏发布)

实际上鲁迅的这句话,摘自于

《鲁迅论语文改革》

,此书在1949年出版,初版仅四千册。我们来完整的看看鲁迅这段论述: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

汉字的艰深

,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替代这种障碍大众进步的汉字。

譬如说一个小孩子要写一个生薑的[薑]字或一个[鸾]字到方格子里面去,能够不偏不歪,不写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化一年功夫,你想汉字麻烦不麻烦?

——与[救亡情报]访员谈话

所以,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白话文运动,到运动后期的汉字拉丁化运动,实际上的主要目的还是一个:

扫除文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并非神人,他只能看到当时中国组织度低劣之现实,也无法想象会有一个横空出世的政党,通过举国之力的奉献和勤劳,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消灭了60%左右的文盲,新中国70年更是将识字率从20%提升到95%以上。

同时,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还犯了“笼统”的毛病。洋务运动认为中国的器物有问题、维新变法认为中国的制度有问题、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的文化有问题。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大抵是希望解决某一项问题就能让中国“速强”、“速胜”。

而按照我们如今的角度,去审视那时候的扫盲困难,亦是不合理。要知道,清末时期使用的大量繁体字中包含了相当多的异体字,这些“孔乙己”造出的文字给文字传播造成了极大困难。学习汉字,本身也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在古代,无论是读音还是拼写,都依赖老师的言传身教、口口相传,学习难度较高。鲁迅见到这些现象后,才说:

“方块汉字真是愚民的利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拉丁化新文字 略微能看懂一些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制定了繁体标准,做了相当程度上的简化,在扫除文盲上也做了许多工作,但仍然无法面对四万万国民80%-90%是文盲的现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一场“汉字拉丁化”的运动就此掀开了。首先是1926年提出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事实上是发展出一套拼音方法。1931年,瞿秋白、吴玉章提出了将“中国文字拉丁化”。实际上是用汉语读音替代方块字。但由于中文当中含有大量的

“同音异字”

,再加上中国各地方言千奇百怪,读音本就不同。如果强行推广罗马字,其后果很有可能是导致语言和文字的分裂,如同欧洲一样,荷兰语、奥地利语实际上和德语极为类似,但拼写起来就是不一样,实际上可以视为方言,类似于山东话、河南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拉丁化中国字的《大众报》

事实也证明,汉子拉丁化的推广遭到了极大的阻力,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抵制,另一方面则是时局困顿。到了新中国,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正式推出并推广简体字,其前后开展的扫盲运动,更是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南语春联

“汉字拉丁化”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然而,这一项运动却最终在越南获得成功。在1945年,越南人正式废除了汉字和喃字。如今,只有少部分越南人凭借兴趣学习了汉字,这也意味着他们无法直接阅读本国的历史文献,也无法直接的了解先民的智慧。

越南的文盲率不高,约在5%左右。这可能说明,文盲的数量跟文字的简易程度可能有一定联系,但最终决定扫盲成功与否的应该是

国家的组织度和治理决心。

毕竟,如果说文字越简单文盲率越低,

那么使用英语的印度,为何文盲率居高不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