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多烟雨,所以很多桥都带有顶廊,为过桥的路人挡风避雨,这就是所谓的廊桥。该类桥顶多横纵由木杆所支,榫卯结构的合理使用,构件之间越扣越紧,最终形成美丽而又实用的廊桥,而桥墩或木或石而不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廊桥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廊桥不仅可以遮阳避雨、还可以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甚至是祭祀、藏书之用。

在精美绝伦,结构惊奇的廊桥中,其或内置阁楼藏书、或供神龛壁画、或是斗角精雕,亦或是木构惊奇,无不体现着中国古桥梁技艺的鬼斧神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中的这座称为“熟溪桥”,是大型木石结构的廊桥,坐落于浙江省武义县,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南北走向,横跨熟溪,全长140米,桥面宽4.80米,通高13.40米,九孔十墩,迎水面砌分水尖。墩高4.40米。最大桥孔净空约12米。

桥屋49间,中设重檐歇山顶的亭阁三间,曾作为藏书之用。桥内亦设两排长凳,不仅可以纳凉避雨,亦作平时休闲娱乐之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的这座桥是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坂头村的花桥,建于明正德六年。该桥正中有5层镂花斗拱,勾心斗角;桥壁画96幅,花鸟走兽,历史源流。

当然花桥最大的特色便是桥庙结合,桥廊上有9个神龛,正中主神龛供奉观音大士,左边是魏虞真仙,右为许马将军,依次林公天王、福德正神、真武大帝、天王菩萨左右次之,而桥北头神龛则是通天圣母,即使称之为河上庙宇亦不为过。

如此,此桥的祭祀以及宗教功能,也远远大于了渡河的功能了,这是中国古廊桥独树一帜的特色,也体现了百姓对于这种桥庙结合文化的一种推崇。毕竟即使分建一座桥,或者庙都要容易的许多,更别说修缮难度大增了。而且此桥必定要承受福建山区这种极易洪水暴涨的地区天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河北井陉县苍岩山气宇磅礴的桥楼殿,则更加体现了这种桥庙合一的思想。古人所谓之:“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楼飞。”

在廊桥中最为出名的,当数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湘子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初建于宋。其集梁桥、拱桥、浮桥等形式于一体,以“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构架引领世界桥楼史的风骚。

除却木石结构廊桥(石墩木结构),石拱廊桥以外,在美丽的浙闽山区,还有一度曾被中国的桥梁科学家们以为技艺失传的木拱廊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浙江省泰顺县泗溪镇的北涧桥就是一座典型的叠梁式木拱廊桥,其桥建于清康熙十三年,因其桥拱如蜈蚣,又被当地人称之为蜈蚣桥。其桥全由木构搭建,其结构之精巧令人拍案叫绝。

而说一度以为木拱廊桥失传则要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说起,在该画作中的桥梁便是木拱廊桥,而我们称之为虹桥。

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攻陷了汴梁城,北宋变成南宋,而汴水河道也越来越浅,加上没有疏浚措施,最终连同虹桥一起在滚滚历史中湮灭。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有科学家在浙闽山区发现那200多做木拱廊桥,一对比才发现虹桥的制作技艺并没有失传。随着宋室南下,大量的能工巧匠也随之南迁,最后在浙闽山区定居,并把这一技艺代代传承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这座存在于浙江省遂昌县王村口镇的宏济桥,始建于明朝的斜十字木架梁廊桥,不仅桥身经久耐用,单靠一支点斜叉做支撑,居然百年亦保持水平状态,这在没有现代力学支撑的古人来说,当真是技艺和经验的完美结合。

当然了,说起廊桥的历史,其实最早在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的《开通褒斜道碑》就有记载道:“桥阁六百三十二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此时的廊桥尚被称之为楼阁。而除了作为水上的桥,大家可曾记得电视中不断出现的东阳横店秦王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阁楼直接连接楼阁,我们现在称之为天桥,而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复道,阁道。那就不难想象过水的楼阁廊桥出现在大汉时期了。

到了三国时期,根据《华阳国志》、《三国志》的记载,在今天的甘肃文县有一座单孔木伸臂廊桥,即“陇蜀咽喉”—阴平桥。

后来《东京梦华录·河道》以及《山西通志·平阳府》则是《清明上河图》中的那座桥即为虹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廊桥”二字则是因为梅嘉先生翻译的《廊桥遗梦》而被大众所熟悉和接受了,后来逐渐变为最普遍的叫法。

中国古式廊桥不仅承载了交通运输之便,更加是古代工匠智慧的一种最佳体现。而今,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然了,在如今各色桥梁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代,桥梁承载的任务基本都是交通,而不会有像廊桥这种只过行人,内置坐椅休闲避雨的桥梁了。

想想,“江南烟雨廊桥,点滴皆做相思”,约一佳人,举目而去,两边或是绿翠山松,溪水潺徐亦或是桥下波涛浪点,两岸高楼耸立,确实也有着几分浪漫了。

江南的烟雨成就了廊桥,成就了历史的传承,在今天已经是一座座历史的活化石的呈现,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珍惜你身边的座座廊桥吧!